即时新闻

托起“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书写“出新出彩 ”广州民政答卷

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0月30日        版次:T07    栏目:    作者:符畅、廖培金

     市老人院护理人员陪伴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六一”儿童节,志愿者带领17名来自从化山区的留守儿童参观广州动物园

  

  文/图  符畅  廖培金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广州市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动方案》提出,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面,要率先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探索“大城市大养老”模式;推进高龄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护商业保险等试点,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完善困境儿童分类救助帮扶制度,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综合平台。

  “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体系。两年来,广州民政不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起具有广州特色的“大城市大养老”模式,全覆盖、多层次、多支撑、多主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织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简称“两类儿童”)兜底保障的部门责任网、社会组织网、志愿服务网、家庭成员网、联系帮扶网和科技支撑网等六张网,助力两类儿童茁壮成长。展望“十四五”,广州民政必将以奋进之姿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一碗汤距离”养老

  超20万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截至2019年底,广州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5.5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40%。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广州从供给端发力,通过增加供给总量、优化规划布局、提升服务质量,让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近”“住得好”。

  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26间,床位7.14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40张。其中,58.4%的床位分布在中心片区,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在中心城区就近养老的愿望。广州还积极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58家)占全省37%,五星级养老机构(21家)占全省的53%。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99%,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77家,护理型床位占比55%。建成35间具备全托、日托和上门服务等功能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推动每个街镇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

  在推进服务设施全覆盖的同时,广州也在统筹推进助餐配餐、医养结合、生活照料“3+X”创新试点。目前,全市长者饭堂1036个,覆盖全市街镇、村居,同时将重度残疾人纳入养老大配餐服务,23个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养老助餐配餐服务。

  在天河区天园街道华港社区,每天都有超过70位老人前来用餐。年近八旬的街坊杨婆婆对这里的饭菜赞不绝口,“自己做饭,又要买菜、又要洗菜,很辛苦,体力顾不过来,过来吃就很方便”。

  去年起,广州在越秀、海珠、荔湾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设立家庭养老床位172张,依托养老服务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个人护理等6大项服务,推动机构专业护理服务向社区居家延伸,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融合发展。

  行动不便的金婆婆申请家庭养老床位后,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上门为金婆婆安装了专业血压测量仪器、摄像头、小夜灯、烟雾感应器等设备,还有专业护理员定期上门服务。“每次过来,他们都会给我量血压,拍拍手、翻翻身,服务特别好。”金婆婆感叹道。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1个区级、173个街镇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1460个星光老年之家、1144个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超过20.1万名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占老年人总数的11.6%。

  在切实履行政府兜底保障职责的同时,广州也一直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居家养老服务。降低准入门槛,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企业登记手续;加大资助力度,对民办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都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补贴,并通过公益创投资助培育了306个创新性为老服务项目;强化人才建设,对养老护理等专业人才提供多项补贴,保障养老护理员公共租赁住房,并在积分入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待。

  目前,全市73%的养老床位、85.5%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95%的长者饭堂和93%的家政养老服务都由社会力量提供,社会力量已成为广州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

  根据广州市人大今年委托开展的第三方民调显示,超过93.15%的受访市民对广州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表示满意。

  

  呵护两类儿童成长

  助他们打开心门、融入社会

  

  除老年人外,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也是迫切需要关爱的群体。当前,广州正多措并举,打造全国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城市。

  今年1月1日开始,广州将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提高至2570元/人/月,特困儿童养育标准提高至1728元/人/月,低保家庭儿童生活保障金提高至1080元/人/月,困难残疾儿童生活补贴调至175元/人/月,重度残疾儿童护理补贴调至235元/人/月,切实加强两类儿童生活保障水平。疫情期间,指导全市儿童福利领域服务机构实施封闭式管理,向困境儿童的监护人全部送达监护责任告知书,累计服务困境儿童2.6万人次,送达防护用品2978人次,解决上网课问题106例。

  开展社会组织“伴童计划”,为两类儿童及其监护人提供支援,并发放“2020蓄力护童包”和“助学包”。启动“成长道路 相伴童行”广州市百名困境儿童结对帮扶项目,联合12家项目结对帮扶单位开展项目相关工作,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

  制定《广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志愿服务工作指引(试行)》,进一步规范关爱两类儿童志愿服务工作。依托市区两级未保机构组建广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志愿服务队,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和民政系统团员青年积极参与两类儿童志愿帮扶服务活动。

  配齐全市174名儿童督导员和2779名儿童主任,向两类儿童监护人派发《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职责告知书》,引导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围绕强化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履职履责、落实家庭监护责任、强化儿童自我保护等方面,在全市11个区扎实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专题培训。

  依托广州市慈善会“广益联募”平台,广泛链接社会资源,今年帮助2020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对被犯罪侵害的困境儿童开展综合司法保护的工作优势,共建广州市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平台,探索建立具有广州特色的困境儿童检察关爱保护机制。

  广州还不断优化市困境儿童24小时救助保护服务热线,累计接听电话583个,接处个案129例,该做法获得民政部肯定,并将广州确定为全国儿童救助保护热线试点地区。开通“广州为爱童行”微信小程序,设置“一键求助”提升服务易及性。

  今年5月,市未保中心儿童救助保护热线通过电话排查发现困境儿童小成,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家中,拒绝与外界接触。工作人员当即将个案情况反馈至海珠区民政局,并于次日安排片区督导组成员入户探访。原来,15岁的小成自小学四年级起辍学在家,早年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2019年初父亲去世后由母亲照顾,母子靠领取低保金生活,亲子关系较差。

  为帮助小成解决心理问题,更好地成长和适应社会,市未保中心特邀请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心理专家介入提供个案服务,制定并落实针对性的治疗辅导方案。经过为期2个月的专业服务,小成终于愿意踏出家门,与母亲沟通情况也有所改善。为巩固介入服务成效,片区督导组亦指导街道儿童督导员、社区儿童主任和社工站社工做好定期走访,为小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