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忆西江水井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07日        版次:A07G    栏目:“乡音”征文    作者:

     羊城派二维码

     《羊城晚报》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我的故乡在西江边一个小城镇。以前镇内没有自来水,人们只得挖井取水或到河涌挑水饮用。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全镇约有公用水井二三十口之多,私人开挖的则难以统计。其中以南山脚下的圆形古井、中山路口的“谭公”井(相传是富绅谭公开挖)和新涌街的四方石井最为出名,称之为三大名井。这几口水井的特点是出水量大、水质好,直径都有两三米,均有五六米深,有石或砖砌的步阶直达井底。特别是南山古井,水质甘醇清澈,不少挑夫、泥水匠等都专门拿瓶子来这装井水直接喝。据县志记载:“城南边之大井,味甘而清澈,全城以此为最美,千户所需取汲不绝……”故镇内一些知名茶楼、酒家,还打着使用南山井水泡茶、炒菜的幌子,招徕顾客。

  开挖水井是大事,过程讲究,工艺复杂。首先请师傅来测方位,选好井址。开挖前,人们必备好三牲祭品,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焚香礼拜,祈求神灵保佑,挖井顺利。放过鞭炮后便正式动工了,待挖到一定深度、有地下水冒出后,就开始砌砖块或石块。圆井一般采用“壁拱”工艺垂直砌上去,后来采用水泥预制构件,挖一圈放一圈构件,进度就快得多了。间有选址不当,挖出“死井”或水质太差的井,只好自怨不够“诚心”,推倒重来。

  为使水质清澈,人们还要在井底依次铺上粗砂、木炭、碎石等材料过滤,再过几天,水井才可启用。

  人们用来汲井水的工具也可谓五花八门。木桶、铁桶、橡胶桶、用旧篮球劈开两边做成的皮球桶甚至用饼干罐等,应有尽有。汲水时各式各样水桶“七上八落”,加上人们吆三喝四,水井边自成一幅市井风情画。

  夏季丰水期,取水比较容易,倒也相安无事,到了冬天枯水期,用桶吊已不济事,人们只得赤足下井舀水。少年时的我曾下井用小勺子一勺一勺把水舀在桶里,再由井上的人将水桶吊上地面。有时上面寒风冷雨,井底冰水刺骨,还往往发生争水场面,甚至出现过有人失足跌下井里的悲剧。

  而能顺利将水挑回家,才算“功德圆满”。挑水这一特殊行业应运而生。帮人挑一担水通常收几个铜板(相当于现时几毛钱),不少有点力气的贫民就以此为生。每天早晚,街巷里会出现首尾相接的挑水队伍,也有人用板车运水或使出骑着自行车挑水的绝招,碰撞之下,水花四溅,甚至有人滑倒,桶破水泄,街道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水街”。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仍饮用井水,许多机关部门用水泵,把井水抽进自建的水塔(池),是为原始的自来水。往后政府斥资兴建现代自来水厂,引入西江水,居民才饮上“放心水”,水井也成为“历史”。

  

  扫码聆听上期粤语播音“乡音征文”《梦中的九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