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刘海陵:“我用了一辈子准备”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07日        版次:A04    栏目:    作者:

     2007年,为报道九江断桥突发事件,刘海陵与羊城晚报摄影记者登上直升机采访。图为刘海陵在直升机上用移动电话现场发稿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

  

  “不好意思,没给您充分时间作准备。”采访结束后,记者对事前没有将采访问题给到刘海陵表达了歉意。

  “我用了一辈子准备。”刘海陵笑着脱口而出。

  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却是刘海陵从业34年来的真实写照。

  刘海陵1986年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成为羊城晚报的一名政法记者。1993年深圳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大爆炸发生后,他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第三次大爆炸的危险,冲在爆炸原点附近;南海金沙度假村警匪激烈枪战,他站在全副武装的警察后面……他先后采写了“世纪贼王”张子强绑架香港富豪勒索案、广东番禺“12·22”特大抢劫运钞车案等具有全国影响的报道。

  “与一般的社会新闻记者不同,因为我总是与新闻现场更贴近,所以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我总是不满足于呈现‘可见的事实’,而是更多地关注和思考‘事件的背后’——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去避免和改善?正因如此,我在采访报道上述重大突发事件后,都以记者观察、记者手记等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这些作品,为改革开放的广东在完善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使得他不仅仅是一名记录者,更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从1999年起,刘海陵担任采编部门主任,2010年起任羊城晚报社总编辑,在运用新闻策划反映时代进步方面更加积极主动作为。2014年3月,他得知红色娘子军最后一位老战士卢业香住进ICU病房,马上派多路记者深入琼、粤采访,该系列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马上布置记者采访,推出“揭秘青蒿素和广东的故事”系列报道,该报道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15年年初,受互联网冲击,传统纸媒经营已呈断崖式下滑,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会班子提出:改革、再造采编流程,建立统一的全媒体指挥中心。经数月攻关,羊城晚报成为全国最早建起全媒体指挥中心的媒体之一,实现了内容生产“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次发布”。

  2017年7月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后,刘海陵带领集团坚定地走媒体融合之路,羊城晚报的品牌价值、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与刘海陵打过不少交道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回忆:“在我们参加的座谈会上,我每次都能感受到他身上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识、强烈的职业精神和深刻、专业的洞察力”;“一辈子能够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做出特色、做出影响,这是他特别令人感佩的地方。他的职业生涯真正体现了对新闻的痴迷、热爱和钟情。”

  从普通记者到报业集团“掌门人”,刘海陵却认为:“从内心来说,我不认为自己是领导。我过去是一名记者,今天仍是一名记者。不过,过去当记者主要靠‘单打独斗’,如今肩负行政管理工作,这只是分工不同。党把新闻舆论阵地交给我们,无论我们是记者、编辑,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有一份共同的责任。”

  “从业30多年,能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我非常感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和鞭策,而且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党的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