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惠州博罗县:

100%脱贫摘帽 物质精神“双小康”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1月24日        版次:A03    栏目: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作者:李海婵、陈骁鹏、何启文、李巧珍

     三水村扶贫车间助力村民脱贫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陈骁鹏 通讯员 何启文 李巧珍

  

  省级贫困村三水村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39.3万元;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底蕴的车村村,开展“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的孝文化课,吸引无数村民前往学习……

  这是惠州博罗县实现物质精神“双小康”的缩影。目前,博罗县4179户797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年初的1.314%下降至0%,贫困户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弱村逆袭,贫困户年入5万元

  

  三水村位于博罗县湖镇镇东部,过去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发展动力不足,一度成为博罗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骨头”。如何实现贫困村脱贫“突围”?三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佛生介绍,市、县、镇三级联动,因地施策,逐个击破,结合三水村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等,整合人、财、地等资源,实现弱村逆袭脱贫。

  针对村集体收入缺乏稳定来源,帮扶单位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实施产业扶贫,引进茶叶企业、盘活村里土地发展种植、利用帮扶资金建成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入股石湾镇自来水厂等。另一方面,利用上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扩建村道、安装路灯、清淤美化鱼塘、种植花草……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举措,让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集体收入从过去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39.3万元,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不少村民过上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新生活,贫困户陈路发的妻子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年纪大,夫妻俩长期在家务农,收入不高。如今,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月收入约3000元。3.5亩水田租作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每年还可收入3500元,去年全家总收入近5万元。在一系列的帮扶下,陈路发一家也住进了新房。

  脱贫摘帽以后的路怎么走?三水村干部已经谋划了新蓝图。陈佛生表示,下来三水村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除按原规划发展茶产业外,还将着手发展旅游业或手工加工业,培育村经济增长新动力,为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村一歌,推动“精神脱贫”

  

  解决温饱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忠诚勇担当,正义廉天下,囊萤照读成就栋梁才,一生荣光千年传佳话……”记者在车村村史馆看到,村歌《光照千秋》张贴于墙上。温厚、仁义、孝顺……传统美德渐渐内化为村民的行动,车氏宗祠也成为车村村文明乡风的孕育之地。

  坐落于博罗东部的车村村,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2000多年历史的汉朝古庙——姚夫人庙和明朝“京城王侯府第式”建筑车氏宗祠,忠孝文化一直浸润着这里的祖祖辈辈。在拥有640年历史的车氏宗祠,琅琅书声盈满厅堂。记者看到,77岁的退休教师车应腾正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几个大字——忠孝传家。这是一堂生动的家风传承课。

  忠孝传家、诗书继世,这是车村村代代相传的家训。近几年,在文明新风熏陶下,车应腾决定回到村里上课,立志将这份优良传统传承下去。“这对年轻人思想变化有很大影响。”车应腾表示,举办家风课堂以来,村民对当地历史更为了解,也更深入掌握祠训内涵。

  “文化的力量是最深沉的力量。”据博罗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有100个村创作了村歌,未来还将普及至全部行政村落。“一村一歌”项目成为博罗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这是凝聚民心的‘家歌’,也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十分有效的抓手。”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首批试点县之一,博罗目前已建成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8个、实践站378个,进一步补足精神文明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