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马拉多纳因心梗去世,由他一手缔造的“上帝之手”再次被人津津乐道。近来看各类报章以及各类微信推文,充满了推崇、膜拜的情绪。然而,“上帝”会同意吗? 1986年6月22日,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1/4决赛,时任阿根廷国家队队长的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因为限于当时裁判技术条件,这个球被判有效,这就是著名的”上帝之手”事件。 在网上,看到许多网友对“上帝之手”的缔造过程推崇备至,认为并不是哪个球员都可以成功得手,要缔造这样的进球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极具天才的跑动,二是善于捕捉机会,三是在最合适的时机用最隐蔽的办法达到进球的有效目的。 看罢这样的评论,真的如鲠在喉。 当比赛失去了“体育精神”,以“不择手段达到目的”为最终追求,并且让人非常奇怪的是,多年后我们还是这样去赞赏这种行为,那么,体育是不是病了,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也病了? 且看“上帝之手”的缔造过程:当时比赛进行到下半场第6分钟,双方0:0平手。马拉多纳将球传给队友,队友射门时,被英格兰后卫挡住,在后卫将球传给守门员希尔顿时,马拉多纳抢到进攻点,但面对人高马大的希尔顿,头球攻门难度极大,最终他选择了用手将球打入球门。由于他个子矮小,动作十分隐蔽,裁判没有发现,判此球有效,希尔顿和他的队友虽然极力争辩,但结局已无法改变。 2002年,马拉多纳在自传中承认这个进球就是个手球。2005年,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他又披露了更多细节。他说是自己故意用手把球打进的,并立即让队友配合他,赶紧过来抱他,不然裁判就会判这个进球无效。马拉多纳的“演技”彻底搞晕了边裁,最后“征服”了主裁。 这完全符合马拉多纳的性格特点和人品,对一切规则的蔑视和践踏。从公开的报道看,球场之外的马拉多纳,私生活混乱而堕落。他的负面新闻不断:吸毒、枪击记者、服用兴奋剂、酗酒、家暴、搞婚外情、离婚、6个私生子,等等。 马拉多纳出身底层,身高也不占优,但凭借出色的球技、意识以及刻苦训练,达到了足球运动员的职业巅峰,“一代球王”当之无愧。但这个完全失去公平的进球,却是马拉多纳职业生涯的污点。 同样是手球,德国足球运动员克洛泽,却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上帝之手”,什么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 2012/13赛季意甲的一场比赛中,克洛泽的手不小心碰到了进球,裁判们没有发现,判进球有效。对方那不勒斯球员围住裁判抗议。此时,克洛泽走向裁判,主动承认了自己的无意手球,最终主裁改判进球无效。克洛泽这个诚实举动,引来那不勒斯球员和全场球迷的欢呼和掌声。 在球场上,克洛泽曾做出类似的多次令人尊敬的诚实举动,他因此获得了德国足球协会授予的“公平竞赛奖”荣誉。克洛泽不光拥有英俊的面孔、高超的球技,更有高贵的人品人格。在我看来,他是一位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值得所有人的尊敬,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只有通过公平竞赛的手段,才能真正赢得比赛。 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事件早已定性为不公平不道德,但现在仍然有那么多人在推崇,这并非空穴来风。说到底,它就是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说明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仍然大有市场,精致的利己主义被美化和包装,以及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着“厚黑”,只要认准一个目标,就可以用厚黑手段图谋一己之私利。而公平、正义、善良、诚实等在利益面前,一文不值。 社会需要正气和好榜样,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当休矣!
-
即时新闻
人们津津乐道的“上帝之手”,其实是
马拉多纳职业生涯的污点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10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