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90载侨中老校焕发新活力——

久久为功,传承敢为人先优良传统 拾级而越,构筑百年跨越宏伟蓝图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10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何宁、康智豪

     李子良校长

     侨中工程技术实验室

     侨中学生在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实验

     整饰一新的初中校区图书馆

     侨中金沙洲校区

  

  编者按

  

  每晚华灯初上,从广州人民公园出发,沿着起义路整洁的路面往南走,不少市民被灯光掩映下的一组极具岭南风情的青砖绿瓦建筑所吸引,纷纷驻足拍照。这一带是广州旧中轴线,而这“网红”拍照点内,是岭南名校——广东华侨中学(下称“侨中”)初中校区。这里是广州“老城焕发新活力”的闪亮名片。

  而201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侨中金沙洲高中新校区作为金沙洲地区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该地区崛起的新地标。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载筚路蓝缕,《羊城晚报》记者走进侨中采访历任校长、师生和校友,挖掘这所九秩老校如何发扬“爱国、正直、奋发、图强”的校训精神,传承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不断实践探索,敢想敢干,走出一条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道路。

  

  文/何宁 康智豪

  

  今年5月,侨中官微推送了《爱上侨中的十大理由》一文,其中,爱上侨中的第一大理由是其颜值。走进侨中高中校区,可见红砖青瓦一座座,教学楼、宿舍楼、体育馆……所有的建筑外墙都由红砖砌成。建筑的布局巧妙地使用了“岭南配方”,纵横相顾的风雨连廊,既能为侨中学子遮阳避雨,又能不时把人引向处处校园胜景。最妙的是,环接相衔的连廊,将各组现代化的建筑围拢成了一个个别致的院落,呈现出传统岭南书院气派与现代化教育气息兼备的建筑格局。

  90年来,侨中校址几经变迁,两度停办复办,学校不管怎样变,唯有卓越的师资,以及教书育人的志诚,是一直未变的。侨中老师始终坚守务本求实的育人传统,肩负着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使命,不断创新,敢想敢干,带领着学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华秋实  群勇争先

  侨中于历史更迭中笃定前行

  

  侨中创建于1930年,当时的校名为广州私立四邑旅省中学。抗战胜利后,获得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旅美华侨捐款,学校在维新路(今起义路)台山会馆(现在侨中初中校区图书馆)复办,学校名称改为广州私立四邑华侨中学。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以后,更名为广东华侨中学。当时的侨中,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1958年,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和副主任方方女士亲临学校视察。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1984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香港歌手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广大侨人的心声,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引起了中华同胞强烈的爱国共鸣。同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全面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停办长达十多年的广东华侨中学传出了复办的喜讯。经过颜美德老校长等老侨中人的多番奔走呼吁,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984年6月,广州市教育局决定将广州市第十四、十五中学这两所学校合并,在此基础上复办广东华侨中学。同年8月,陈锦纯调任侨中,成为侨中复办后的首位校长。

  陈锦纯任校长期间,侨中回到了原来台山会馆的旧址。在他的努力下,两校学脉逐步和融一家;筚路蓝缕的办学局面有了喜人的变化;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拔地而起;学校的校歌、校训等文化建设逐一敲定……他的一系列举措,为侨中后来的提升发展奠定了物质与文化的双重根基。

  从司徒超到颜美德再到陈锦纯,老校长们身上有着那一辈人的传统性格——勇于争先,不为前进设前提,勇为思路找出路。而这种精神一直根植于每一位侨中人的骨血里,生生不息,代代延续。

  

  雄起金沙 破茧成蝶

  金沙洲高中校区成为区域崛起的新地标

  

  从1984年复办到2008年,砥砺奋进的侨中,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场地有限、硬件不足、规模不大、生源不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学校发展的诸多难题横亘在当时新上任的校长黄河面前。

  黄河反复琢磨,再三思考,最后确定了侨中的办学思路:侨中首先是一所普通中学,其次才是一所“侨”字头的特色学校,即必须先有高质量才能彰显特色。

  2009年,侨中通过了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评估;2010年,学校上下一心,拼尽全力,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

  当时,为了获得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资格,很多基础扎实的优质学校都用了很长时间,而侨中仅用了2年时间。黄河说:“群策群力地投入建设是一方面,最不能忽视的一方面是侨中全体老师的使命感。在敢想的基础上敢干,是学校必须直面、无法推卸的责任使然,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渴望有所作为的事业心使然。”

  与此同时,侨中的奋发和作为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的关注和好评。侨中的发展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侨中硬件不够,起义路校区面积小,这是长期以来制约学校发展的硬伤。侨中借广州市政府发展“美丽金沙洲”生活区、配套引进文化教育机构和设施的机遇,努力争取到土地和批文,经过多方多次研究论证、设计、立项、规划,又经过四年的建设,投入近4亿元,终于在白云区金沙洲建成了今天的新校区。

  2014年9月,金沙洲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2014年5月和2015年1月,原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先后两次率队到侨中金沙洲高中校区视察工作。陈建华表示,侨中作为金沙洲地区唯一一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金沙洲地区崛起的新地标:“广州市教育局要依托侨中新校区先进的硬件条件,要集中全市的优质师资,把侨中办成广州市的名校。”

  侨中新校区的建成,迅速突破了学校发展的瓶颈,走出了困境,从此,学校办学蒸蒸日上。

  

  开拓进取 拾级而越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谱写新篇章,三年来侨中办学硕果累累

  

  2017年4月,李子良校长作为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从广东实验中学引进到侨中担任校长。30年的从教经验里,李子良培养了无数人才,不乏高考省状元、市状元,如广东省高考理科总分状元张恒、广东省语文单科状元王铮等。李子良根据多年对这些优秀学生的跟踪,总结出突出人才在中学时期的共性,他认为,大多数学生都需要被激发、被肯定、被鼓励。不要以一时的分数论英雄,师者要秉持“人人处处时时皆可冒尖”的人才培养观。

  李子良说:“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首先必须要基础厚实,其次要勤于实践,在这个基础上达到勇于创新。”他来侨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原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新增“创新人才培养班”,由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团队担任学术指导。

  2017年9月,学校启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基础厚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特色课程+社团活动+研学拓展”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先后与20多所高校、博物馆等签订共建课程建设和生源基地协议,聘请30多位院士、专家、侨界精英为导师,开发了40多本校本教材。

  不到一年的时间,侨中学生在第33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2金7银2铜的好成绩,位列全市前茅。学生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初见成效。

  2019年3月,侨中在高中和初中校区分别建设的占地约300平方米和550平方米、设施设备一流的工程技术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所有学生都可以选修STEM课程。这些都为爱动手的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实践场所。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李子良来到侨中后积极推进书香校园建设,鼓励“全员阅读”。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初中校区图书馆(原台山会馆)在进行微改造时,既注意保留古建筑外观,又注重对内部设施进行功能扩展。经过改造,图书馆一改过往昏暗老旧的书库形象,成为明亮高雅的知识殿堂。现在,初中校区图书馆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地标”之一。

  此外,为了更系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构筑了以“三礼”(开学礼、成人礼、毕业礼)和“六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班主任文化节、社团节)为主的文化阵地,营造出欣欣向荣的学校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一大亮点,也为学生创造满足其个性发展的条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2018年5月,侨中师生举办了第一届全球直播的“侨中诗会”,师生们以朗诵、歌舞、戏剧、演奏等方式,呈现出一台让人如痴如醉的“诗歌大秀”,作为成果展示,“侨中诗会”成功将书香校园建设、校园读书节等一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年来,从“五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到“三礼六节”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校园微改造到师资人才引进,侨中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学生的成长铺就拔尖成才之路,而侨中师生也在前行中交出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特别是近年来高考成绩不断攀升,创新班高考高优率达91.4%。

  2017年至今,侨中学生在科技、天文、信息技术、数理化等各级比赛中成绩喜人。其中国际级竞赛获奖6人次,国家级107人次,省级409人次,市级205人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中学、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网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实施学校、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学创新优秀学校、教育部“国培计划”实践教学基地。

  

  琼玖云集 忆思拾瑰

  桃李芬芳满园香,感怀良师受业恩

  

  细数侨中90年辉煌历史,优秀而富有使命感的师资队伍一直是侨中发展办学事业的中坚力量。1946年侨中第一次复办时,就延聘了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目前保藏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的相关资料记录了当时的学校领导及教职工情况。尽管当时这支教师队伍才28人,但个个都拥有国内外知名高校学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例如当时的黄炯第校长等7名教师就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这样一支中学师资队伍,即使放在70多年后的今天来看,都是极其难得的。

  正因为一直以来都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90年来侨中优秀校友琼玖云集,遍布各行各业。当回忆起自己的母校时,不少校友都对侨中老师秉承的开放心态和不拘一格的育人风格念念不忘。

  2000届校友、现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的李毅能在侨中度过了6年难忘的中学时光。他认为,侨中是他心目中最好的中学,因为这里有好的老师,学校注重人文关怀,学生在侨中能全面发展:“我那时候就受益于参加了管乐队,这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往往就是在学生成长中被忽略的部分,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即使招生批次并不靠前,但侨中每年依然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

  “在侨中三年,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当时我真的很喜欢上学,现在很想念那段时光。我最感谢当时的班主任张照滔和我永远的‘生物钟’钟菁老师。这两位老师很细心、很负责,讲课又很棒,可以说是我考上清华的第一秘诀。我很想你们!”2013届校友、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金仙真在谈到侨中老师对她的关怀和教导时,仍然感动不已。

  李子良认为,最优秀的人才走进基础教育领域,体现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觉得老师学历高、见识好,对培养学生是至关重要的,教书不只是教课本,老师的学识、人格魅力、心胸和良好的个人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都非常重要。”

  侨中目前在编老师238人,博士1人,硕士106 人。高级老师和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了全校专任教师的64%,在全省排前列。李子良说,一所学校要快速提升,跨越发展,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校长是掌舵者,老师是实际的操作者,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干劲。让我很欣慰的是,侨中的老师整体素质都非常高, 也很有干劲,我们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仅36岁,年轻而充满活力。”

  

  久久为功 筑梦百年

  普高+港澳子弟班+国际班,“三驾马车”助力侨中腾飞

  

  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引领下,侨中普高班年年有进步、一年一个台阶。2019年,侨中更获批广州市属首间高中港澳子弟班招生资格学校,开启了“普通高中、港澳子弟班和国际课程班”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2020年6 月,侨中获评“全国特色中学”和“全国青少年网球特色学校”称号,学校办学再添闪亮的金字招牌,迈向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侨中作为广州市三个“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之一和首批中美“千校携手”项目之一,以“培育中华情怀,开拓国际视野”为引领,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国际化趋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与全球十余所学校签署友好学校合作协议。先后成功申请AP学校代码、A-Level学校代码,与美国大学理事会、牛津考试管理局、剑桥考试管理局等进行交流合作,打造高端国际课程班。

  李子良说:“今日之侨中,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同在。我们将抓住机遇,排除万难,坚定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牢固坚守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教研三教并重的办学理念;坚持普通高中+港澳子弟+国际课程‘三驾马车’昂头奋进的发展策略。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的孜孜探索中毫不动摇,砥砺前行。”

  

  侨中大事记

  

  1930年,广州私立四邑旅省中学在凤凰岗建校。

  1946年,广州维新路复办广州私立四邑华侨中学。

  1951年,更名为广东华侨中学,隶属广东省文教厅。

  1984年,广州市14、15中学合并,在广州起义路原址复办广东华侨中学。

  2006年,通过“广东省一级学校”评估。

  2010年,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

  2014年,金沙洲高中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7年,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启动。

  2019年,被评为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并获批市属首个高中港澳子弟班招生资格。

  2020年,被授予“全国特色中学”及“全国青少年网球特色学校”。

  

  校友说

  

  “我在侨中读初中时,上午是老师教课,下午是自修和课外活动。自修时大家一起温习,一起做功课,有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这对提高学习水平很有帮助。而课外有很多兴趣班,我参加了飞机模型和矿石收音机小组,这启发了我对工程的兴趣。初中这三年对我以后发展十分重要,学科得到均衡发展,打好了扎实的基本功,在不同的平台都可以站得稳,可以顺利发展下去。”

  ——刘正光,1957届校友,被称为香港“桥王”,原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署署长、香港青马大桥总工程师。

  

  “侨中不希望学生死读书,哪怕是毕业班,都安排了丰富实用的校外课程。记得高三有一天下午,班主任邱玉晶老师带我们去岑村跳伞。大家在你推我让中鼓起勇气,半闭着眼睛爬到塔顶,跳!尖叫中享受加速度,风声中感受离心力,多么‘大胆妄为’的班主任,多么‘肆意挥洒’的心理课,不需要苦口婆心,不需要循循善诱,那飞跃的一刻,老师让我们懂得,高考并不可怕,未来掌握在手中。”

  ——龚丹枫,1985届校友,现为资深媒体人。

  

  “我在侨中体验到了一种尽善自我的校园生活。侨中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在侨中三年,我是摄影社和主持人队成员,参加过校园歌手大赛,担任过学校艺术节汇演主持……一次次活动让我得到了很大锻炼,让我在人前敢于展示自己。随着艺术特长不断发展,我逐渐找到个人的发展方向,成为现在的自己。侨中的三年不仅让我清晰地找到了自己定位,还让我发现侨中不仅能培养学霸,还能让个人冒尖、尽善自我。”

  ——李秋曈,2017届校友,现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2017年同时通过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八校艺考,最终以全国第15名的综合成绩被中戏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