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梅州梅县区

蓄力经济发展新优势 提升民生福祉奔小康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12月11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危健峰、刘洪桥、曾键锋、王雅

     梅县区新县城 何志林 摄

     梅县区高速路网 古文葳 摄

     梅县区金柚现代农业产业园 古文葳 摄

     梅县外国语学校 学校供图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古文葳 摄

     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美丽乡村 丙村镇供图

  

  文/危健峰 刘洪桥 曾键锋 王雅

  

  “‘十三五’以来,公司产能增长了100%,产值增长了120%。”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落户梅县区25年,培育出了12家配套企业,这12家公司年产值超过了3亿元。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写就辉煌。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发展历程是梅州梅县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十三五”以来,梅县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作为发展导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019年,梅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2亿元,“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654元,“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3.7%,梅县区干群以改革创新的苏区精神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编织人民小康生活的美丽画卷。

  

  经济引擎 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21.82亿元

  

  聚焦铜箔产业,共促苏区振兴。今年11月27日,梅州市铜箔产业大会在梅县区举行,《梅县区新材料特色产业园规划》新鲜出炉,其中提到以嘉元科技、超华科技为基础,规划建设铜加工产业区、铜箔产业区、电子线路板产业区、周边配套功能区、终端应用功能区。

  诞生于1991年的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会议期间举行了年产8000吨高精度电子铜箔工程项目(二期)投产、年产600万张高端芯板项目开工及年产两万吨高精度超薄锂电铜箔项目奠基仪式。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梅州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拥有梅州首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期间也举行了年产5000吨新能源动力电池用高性能铜箔项目投产仪式。

  “我们企业在‘十三五’以来,每年的产值都有30%以上的增长。”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铭介绍,该公司投资11.8亿元的1.5万吨高性能铜箔项目已在梅县区白渡镇工业园区破土动工。而与白渡园区相邻,坐落在城东镇的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是梅县区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十三五”以来,该企业通过持续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不断发挥“火车头”作用,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

  高端铜箔和装备制造产业在“十三五”以来逐渐成为梅县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也是梅县区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至2019年,梅县区拥有高新科技企业4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挂牌运营的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工作站两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级创新技术专业镇8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3个,39家企业与26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十三五”以来,梅县区工业增加值从136.9亿元增至164.8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该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21.82亿元,工业增加值201.21亿元。

  

  外联内通 公路硬化通车总里程3380.66公里

  

  2015年9月,梅县区城乡公交开始开通。五年来公交路线不断完善,至目前该区共有722辆公交车和77条公交运行线路,运营范围覆盖355个建制村。

  “以前才3米半的路面,现在扩大到6米宽,还开通了公交车,出行安全又方便。”梅县区白渡镇桃柳村村民罗尚云说,桃柳村地处偏远,以前的道路弯曲狭窄,村民外出非常不方便。如今,一条整洁宽阔的农村道路从省道S332线修到了桃柳村,并配套农村公交,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

  路通民心通,路通财更通。2019年10月11日,梅汕高铁开通运营,大大缩短了梅州与珠三角、汕潮揭、海西区等地的时空距离,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有力促进人流、物流集聚,拓展商贸、文化、旅游等交流合作与产业发展。梅州西站客运值班人员林群青告诉记者,自梅汕高铁开通运营以来,日均到发旅客1.37万人,至今年10月底发送旅客将近200万人次。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梅县区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27.3亿元,完成国省道公路升级改造272公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及自然村道路建设1365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922公里,新(改)建桥梁22座。梅汕高铁开通运营,梅平高速公路大坪段、梅大高速梅州东环支线建成通车,长深高速葵岗互通即将建成通车。

  “至2020年年底,梅县区公路硬化通车总里程将达到3380.66公里,公路密度将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6.2公里,比2015年年底分别增长833.86公里和33.61公里。”据梅县区交通运输局一级主任科员林强介绍,目前该区已基本形成“对外快速联通,对内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被评为评为 “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

  

  农业升级 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5家

  

  农业是梅县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三五”以来,梅县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农业,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全区农业工作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在梅县区金柚现代农业产业园,可以看到新鲜采摘的柚果堆成一座座“小山”,工人们正忙着将其装袋、打包。近年来,梅县区大力发展金柚主导产业,依托产业园,引进柚果分拣设备,创新“公司+农户”、“劳动力就业”等带动模式,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体系。“合作社会帮我们购销柚子,柚子卖完也可以来这里上班,这里上班每个月有几千块钱收入。”柚农古华祖笑着说。

  梅县区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志君告诉记者,近五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梅县的金柚品质越来越好,特别是梅县金柚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柚商,梅县金柚销往全国各地。据了解,梅县金柚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吸引33家合作社进驻,以8000万斤总存储量流转销售了1.5亿多斤柚果,库存利润实现增值4000多万元,解决了1500人的就业,累计产值达3.5亿多元。

  在大坪镇三台村的三台山,上百只鸡散布在山林间。“目前存栏量是10000多只,能出栏的有2000只。”三台村党支部书记钟慎良介绍,这是三台村利用百亩林地发展林下养鸡的产业项目,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循环发展。该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三台村村民养殖,免费提供移动鸡棚、鸡苗,开展养鸡技术培训指导,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他们增收。

  “十三五”以来,梅县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入选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13家,家庭农场1550家,新型职业农民1530多人;2019年,该区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78.87亿元,同比增长3.9%,梅县金柚区域公共品牌评估价值高达113.2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健康梅县 投入8.8亿元推进医疗卫生基础建设

  

  在梅县区中医医院,新建的中医综合大楼已初见雏形,工人们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工作。据梅县区中医医院党总支副书记陈雄光介绍,综合大楼争取今年春节前全部完工,预计明年5月份投入使用,届时将新增300张病床。

  据了解,近年来,梅县区投入8.8亿元,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粤东医院感染大楼、梅县区中医医院综合大楼、梅县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大楼,新建、改扩建畲江、白渡等13个镇级卫生院,标准化建设309个村卫生站,购置配套医疗设备,打通医疗“最后一公里”。

  白渡镇卫生院副院长宋达标告诉记者,卫生院内部设备设施、环境各方面都改变了,技术方面也来了很多比较专业的专职人员。“以前一旦有比较重的病就要去县医院,现在小病甚至比较重的病都可以在本地卫生院解决了。”白渡群众由衷感叹。

  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梅县区还高标准推进医院创“二甲”、“三甲”。在梅县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推动下,201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梅县区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二甲”中医医院;2019年,梅县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

  同时,梅县区还积极探索推广医联体建设。粤东医院、梅县区中医医院在加强与省级医院联系的同时,分片与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签订分院托管协议,实施一体化管理。目前,两家医院已和全区18家镇卫生院签订协议并挂牌,着力为基层卫生院提供技术帮扶。

  “把我们的医务人员大量地派去各个医联体单位工作,一是方便老百姓就诊,更主要是他们下沉以后,能够带动医联体当地的医生成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常务副院长黑子清说。

  据了解,梅县区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2016年至今公开招聘医技人员632人,并通过建立协作关系,培养学科带头人,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

  

  崇文重教 投入近25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梅县历来崇文重教,在探索广东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教育基础投入和软件提升,推动教育信息化、均衡化、特色化。

  梅县外国语学校总投资10.5亿元,2015年9月建成开学,是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部于一体的学校,建设规模和软硬件设施在珠三角发达地区也可数一数二。

  “十三五”以来,梅县区投入近25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2018年—2019年,梅县区先后新建了新民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附属小学、叶剑英红军小学建成开学,扩建了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槐岗小学等。

  同时,梅县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来,开办民办学校和幼儿园。2019年7月,梅县区首家民办制九年学校——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就正式奠基动工,该校是一所高标准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采用“小班制教学”、“半寄宿式管理”和“学生大数据学习跟踪系统”等办学模式,预计2021年9月正式开学。

  2020年8月,投资5.3亿元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梅州实验学校正式动工,该校选址梅县区扶大鸿禧山庄,实行全封闭寄宿制,设立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并开设国际班,计划总计招收学生数4200人,预计2021年秋建成投入使用。

  五年来,梅县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升初升学率达 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07%, 稳居全市前列,先后评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村美民富 32个省定贫困村6821户贫困户达标脱贫

  

  初冬时节,隆文镇芦溪村的番薯地里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李发君和家人正忙着挖番薯,他们把番薯藤割掉,用锄头把周围的泥土扒开,一颗颗埋在地里的糖心红薯便露了出来。

  “种了五六亩,一亩产量有4000多斤,已经卖了七八千斤了。”李发君告诉记者,他父母年迈,妻子精神残疾,以前家庭收入很低。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挂点单位的帮扶下,他通过种植番薯一年增收4.5万元,生活越过越好了。

  金柚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产业。至2019年,梅县区种植金柚的农户有5万多户,金柚种植面积24.5万亩,总产量53万吨,金柚鲜果产值近26亿元,实现金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6亿元,直接解决贫困户200多人就近就业,带动100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现在种有150株柚树,获得肥料帮扶,他们还会帮我卖柚子。”梅县区桃尧镇松林村村民邓完珍说起驻村扶贫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农民收入增加了,村庄更要美起来。“我们单位投入110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投入18万元建设农产品展示区,投入53万余元修建滨河路。”梅州市烟草专卖局驻松林村扶贫第一书记何怡介绍,近年来,松林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补齐村道、交通出行、集中供水、公共卫生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短板,全面改善乡村容貌,大力提升人居环境。

  据统计,2016年至今,梅县区累计投入资金28.2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840.6748万元,引进和培育壮大扶贫龙头企业35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83个,发展村旅游项目12个,建立电子商务平台40个,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2.5亿元,完成省定贫困村建设项目500多个。该区建档立卡贫困户6821户15045人全部脱贫“摘帽”,32个省定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