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已初步形成 张贵 摄 |
百安村曾是半岛古渔村,如今一番世外新桃源景象 张贵 摄 |
文/蔡鹏飞 邹呈娣 孟子荷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距离深圳东部边界60公里。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是大湾区核心城市向东拓展辐射的战略节点,也是带动粤东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和高水平发展的“广东探索”和“深圳实践”。 近年来,深汕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明显,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年平均增长15%。外界看到,深圳“牵手”汕尾,已不只是推进一个地区的发展,更高价值和意义在于探索一种“把特区建在老区家门口,特区带老区”的发展模式,一种让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发展经验、发展理念更好地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新模式。 全面履职阶段 力争成为制度创新探路“尖兵” 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生事物,深汕合作区的发展可以说无先例可循。2011年春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汕尾海丰圈定468.3平方公里,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启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试验。从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到生机勃勃的产业集聚区,从对口帮扶的产业转移园,到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深汕合作区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坚定不移地推动着体制机制调整和改革创新。 如今,深汕合作区的基层党建工作正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该区四镇108个党组织2519名党员组织关系已完成成建制划转,镇村党支部已全部纳入深汕合作区党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在深圳市委组织部统筹部署以及深圳10个区(新区)的大力支持下,“1+4+6”党群服务中心结对共建工作正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该区11个区直机构、5个市驻区机构、6家区属国企已实现履职。2019年深圳面向全国招考公务员,深汕合作区首次实现纳入深圳市公开招考工作范围,并完成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公务员28名、选调公务员50名的工作。 除了以深圳市一个经济功能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外,深汕合作区的“特别”之处,还体现在设置了与行政区相一致完善的“飞地”公检法系统,深圳市公安局深汕特别合作区分局、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民检察院、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人民法院相继实现揭牌成立。目前,深汕合作区努力把握与深圳市区的“同”和“不同”,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力争成为全市制度创新探路的“尖兵”。 加快产业新城、智慧深汕建设步伐 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96个(88个来自深圳),其中已投产项目30个,已动工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3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85亿元、预计年税收约70.3亿元。 坚定发展实体经济,坚定推进实业兴区,是深汕合作区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深汕合作区坚持高新技术项目、重大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今,深汕合作区以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已初步形成。 “今年3月5日,已经通过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明确了深汕合作区‘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我们坚持在规划中统筹、在统筹中规划,努力凸显规划的文化张力。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多规合一’,绘制‘一张蓝图’。”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如是说。 在“精耕未来产业”的东部组团中,深汕合作区依托厦深高铁鲘门站,力争打造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和深汕海洋智慧港、百安渔港等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中。10月22日,深汕湾科技城举行首批企业集中签约暨战略合作企业签约仪式,引入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清华i-Space孵化器项目、京东数字科技等优质企业。 在“高举产业旗”的西部组团中,深汕合作区正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如今,这个起步区和先行区已有79家供地产业项目落户。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天威影视数据中心等的进驻,让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首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11月17日,深汕科技生态园展示中心落成仪式,标志着该项目开发建设已进入新阶段,迈上快车道。作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姊妹园”,深汕科技生态园集地标研发办公、超高层研发办公、人才公寓、智能科技展示中心以及活力商业等多元业态。产耀东表示:“我们还在鹅埠划出46万平方米土地,以成熟的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行业为先导产业,努力打造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 体现特色 打造“田园城市”样本 深汕合作区是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今年上半年,该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实施,全域以“八村示范、全区整治”为基础,以特色精品村为远期目标,选取的八个示范村按照“一村一特色”原则,高标准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努力打造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田园城市”“都市乡村”。 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深汕合作区已启动了乡村振兴 “百日攻坚冲刺”行动。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2019年12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345-187工程”工作方案(2019-2020年)》正式印发,从七大方面推出了五十条举措,加快补齐农村基础短板,加快推动全区34个行政村,5个社区,187个自然村全面提升。 笔者得知,该区将187个自然村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保护开发类村庄8个、提升发展类村庄55个、迁建合并类村庄76个、城镇转换类村庄48个。 今年9月底,首届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沙滩文化节在鲘门百安门片区启幕,同步宣告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工程——百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建成启用。全域各村道路硬化、生活垃圾运转站、雨污分流管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厕所革命等建设工程同步加快推进,同时,八个示范村还将依托公共旅游目的地加以串联,打造成为深汕特色休闲旅游观光线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深汕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之需,更是高质量发展之机。深汕合作区要求全区全力以赴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努力打造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做到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建设一座新时代区域协调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不断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