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以家训教训义弟 曹笑 摄 |
包公和妻子风雨中相濡以沫 曹笑 摄 |
文/杨再睿 段建新 张潇潇 “端州岭之南,西江水拍岸,冉冉物华不语,星霜已千年……”一首《荷花映青天》,让音乐剧《青天之端》开启了历史对话。这部由肇庆市精心打造的全景式“包公”题材大型原创廉政音乐剧经过前后三年的打磨重新出发,并亮相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在本届艺术节中,该剧斩获了三项大奖,分别获得省艺术节二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 以史为剧,以古鉴今,该剧全景式再现了包拯主政端州三年间从民生凋敝到“大治”的艰难历程。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青天之端》以全新角度塑造了一代名臣包拯忠、孝、廉、勤的形象,让观者耳目一新,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让廉洁文化融于艺术,让艺术在廉洁文化中绽放,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原了有血有肉的一代名臣包公,引发了观影人的共鸣和思考。 据史还原 呈现“接地气”包公 “贡砚失窃,贡砚失窃!”急急传令,拉开了《青天之端》的帷幕。11月23日晚8时许,在广州市友谊大剧院,悬疑剧情迅速调动了现场观众。剧情从包公连夜追查砚坑仓库百方端砚失窃展开,包公运用自己的智慧,一边断案,一边治理端州,先后做了兴学教化、只征贡数、排沥垦荒、挖井除疾、归顺僚族、建设新城、不执一砚归等惠及民生之事。 全剧108分钟,共分两幕8场:第一幕含贡砚失窃、家规严训、将计就计和星岩书声四场;第二幕含抗洪排沥、情动僚寨、打井锄奸和掷砚成洲四场。据悉,该剧中涉及的包公打井、治水、兴学等剧情,均为史料记载的事件。 “音乐剧的剧情设计有别于传统的电视剧,我们在编剧上一直寻找贴近历史、贴近生活的路线。我们想通过音乐剧的方式,让他走下历史神坛,呈现更多包公在端州的真实事迹,告诉大家现实生活中的包公原来是一个这么可爱的人,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亲切的包公。”该剧的总编剧陈晓琳说道。 有别于大众的认识,本次呈现的包公形象为白衣素袍,没有黑脸和月牙。扮演者卢雅斐说,本次包公形象的选择,主要还是还原一个社会人,依托生活化的故事场景展开,也把人的喜怒哀乐情绪都表现出来。“这样的呈现‘更接地气’。”他说道。 不为一砚来,不执一砚归。剧末全城百姓送别,包公掷砚成洲,故事的高潮赢得阵阵掌声。前来观影的方先生称,剧情还原了更真实的包青天。“他记家训、爱百姓、守底线、讲原则、有情感,对当下的廉政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在广州工作的安徽人刘先生说,故乡一直传颂包青天的故事,此次观剧让他更近距离了解了包青天成名于端州的各种事迹。“我为之骄傲,也感念有这么一片一直传颂铭记他故事的土地。” 高水平制作 文化与美感兼具 青天美名,声耀羊城。追溯《青天之端》的创演之路,它凝聚了“幕后英雄”的辛劳和汗水。历经三年的演绎,《青天之端》重新出发。 今年10月,肇庆市在获悉该剧入选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终评演出名单后,庞大的群演就成了问题。肇庆市歌舞团艺术室、市场部主任林煜说,本次演出中的46名群演,大多都是“零基础”舞台表演。从10月30日正式集结排练,到11月16日完成汇报演出,每天3场排练,每天不少于8小时。“要让他们把形象刻在骨子里。” 除了演员的配置,《青天之端》既在内容上不落俗套,也在艺术形式上推陈出新。剧中大胆融合美声、民族、民通等唱法,巧妙运用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采用“虚拟场景+真人”等全息投影技术,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 “《青云之端》借鉴了西洋音乐剧交响化、戏剧化的风格,我们融入了广东音乐符号性元素,让整部剧在更具现代化气息的同时又不失岭南风味。”导演谭颖说,剧中引入的砚洲岛、七星岩、鼎湖山、西江、宝月台和砚坑等地标,淋漓尽致呈现了肇庆当地的自然风貌;裹蒸道具在舞蹈演员手里玩出花样,精妙绝伦的“裹蒸舞”让地方风俗也得以呈现。 虽然《青天之端》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肇庆,但该剧主创团队集结了广东最为优秀的演艺团体与个人,戏剧导演、舞蹈编导、音乐编辑及包拯等主要角色扮演者均为著名艺术家,肇庆市歌舞团、肇庆学院音乐学院人员也参与了制作和演出。 据了解,自2017年11月首演至今,该剧主创人员坚持对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精修琢磨,优化部分占全剧三分之一以上。截至目前,该剧已赴3省9市演出39场。“包公不仅仅是肇庆的一笔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应该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导演谭颖说。 反响深远 敬廉之风蔚然 青史长留名,正气依然存。在包拯仕途驿站的端州,当地人怀念他,秉承、延续他的品格,他兴学、治水的遗迹,依旧可见可循。肇庆人民对包公廉政、勤政、善政的理念实践,传颂绵延至今。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出自包公《书端州郡斋壁》的诗句,既是他的精神写照,也是当下廉政教育的金句。2015年5月,肇庆包公文化园在原包公祠的基础上完成扩建并开放,后被授予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如今,包公文化园还展示了包公戏曲脸谱和元代、明代、清代及当代包公舞台形象戏服,并收藏了500多种包公戏曲、影视视频和音频,为当代包公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为感念包公廉政爱民、为民排忧的赤子之心,在他去世后,端州人民建祠以纪念。古端州形成的官民春秋两祭包公,后在端州形成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包公诞”,成了当地传袭多年的节庆民俗。如今,该节庆已被列为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4月19日-20日,全国性包公廉政文化研究会在肇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包公文化学者、包氏后人对打造包公廉政文化建言献策。 在包公文化浸润的肇庆,当地人说包公、唱包公、演包公,兴学办书院、治水建堤坝、不执一砚归等经典故事走进寻常家庭,走进校园课堂,传颂廉洁风气。 有观察学者指出,虽洗尽铅华,但肇庆当地对包公文化园活化利用,让包公文化以新的形式继续得以传颂,表明当地对城市廉政底蕴的珍惜,体现出当地对维护廉政文化的决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