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羊城晚报教育年度盛典——教育领航者同学会聚焦教育评价改革

大中小学校长热辩 破“五唯”立“五育”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1月20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蒋隽

     答辩现场

     大合照

     现场观众

  

  文/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实习生 谢小蕾

  

  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硬骨头、指挥棒,“五育并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如何破“五唯”,立“五育”? 1月16日,由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教育领航者同学会”活动举行,现场邀请了来自公民办中小学、国际学校、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和技工学院等不同类别院校的近20名校长围绕这个话题展开有趣、深入、理性的答辩和探讨。现场还表彰了一批2020年度教育领航者单位,肯定他们在战胜疫情中坚守初心,乘风破浪为教育行业做出的贡献。

  

  活动现场

  

  大咖云集,探讨“一破一立”如何落地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作出了新的部署。而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两份文件构成了“一破一立”的格局,如何落地执行?

  教育领航者同学会采取辩论的形式,让校长变身学生,换一种身份来进行思考。“导师天团”则由三位教育“大咖”组成,分别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良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红。

  参与辩论的“同学们”来头也不小,包括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何勇,广东广雅中学副校长王穗芳,广州市技师学院院长李明根,广州市天河中学副校长陈迪,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严钦熙,辰美国际艺术教育校务委员会主席黄秋艳,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校长吴浩宏,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校长欧阳琪,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校长龚德昌,广州市番禺区诺德安达学校中方校长杨琳琳,广州市番禺区华师附中番禺小学校长覃时强,学大教育广州总校长沈翠连,爱莎国际教育集团教育总监博赐能,ULC剑桥国际高中副校长常燕,立尚教育CEO 孟凡存,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副校长陈康英,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助理、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助理兼秘书长姚轶懿和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校长姚丹。

  

  话题聚焦

  

  在答辩环节,每位“同学”限时3分钟陈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时间有限,但“同学”们深入浅出,从政府、学校、校长、老师、学生等各个主体,将辩题庖丁解牛式的进行拆解。虽然讨论的是比较宏大,也相对沉重的教育评价改革问题,但大家却举重若轻,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现场金句频频,笑声连连。

  

  聚焦1:评价改革要破的是什么?

  

  讨论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的“破五唯”,何勇提出,要破的是“唯”,不是分数、升学、论文、文凭、帽子这五者,而是“不能只看这些”。同时,要改进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是为了改进,而不是为了分一个上中下。” 他以芬兰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例,“考核的目的是帮助改进,学生考得不好老师帮学生改进,学校考核不好,学校要改进。”

  陈康英坦言:“我们这一代大部分的人都经历过‘五唯’的爱与痛,尤其是分数和文凭,这套评价标准的痛点是‘唯’,如果把人的发展以‘唯一’作为评价标尺就会引起全民焦虑的怪病。” 她主张,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给每一个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思考“五唯”这套评价标尺中值得肯定的做法,摒弃制约发展的陋规,让每个孩子都了不起,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导师吴颖民补充:破“五唯”,还要破“唯结果论”。“从公平角度,对每个孩子的评价都应该统一,‘统一’的意思不是只有一个标尺,而是评价的标准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厚此薄彼。但标准要有差异,不能只是把结果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过程、努力、态度、参与都要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聚焦2:体育是否一定要纳入考试?

  

  如何做到“五育并举”?姚轶懿提醒,五育并举不等于五育平举。然而,去年教育部表态中考体育将逐年提分与语数英同分,正在考虑将体育纳入高考,这还是引起了热议。

  “体育是不是一定要进入考试?是不是一定要用分数评价才能显示出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应该用结果性评价还是过程性评价?” 何勇抛砖引玉。他表示,虽然自己是教数学的,但学生都叫他体育校长,因为他特别重视体育。“德智体美劳中,体育应排第一,身体是1,学业等其他是0,1没有了,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价值。体育应该是鼓励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兴趣爱好和技能,不应该把它纳入到功利层面。”

  坐在旁边的李明根立即“跟帖”:除了体育,“五育”中“劳”也同样重要,“在职校技能竞赛选拔或高校实验室应用中发现,很多同学理论基础不错,但动手能力欠缺,希望基础教育能做好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科目重要就需要纳入考试吗?”王穗芳认为,对日常体育行为的评价更重要,她以广雅中学长跑为例,学生每天都有长跑记录,对运动过程进行评价,也对增值进行评价,比如意志、行为、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不过,他表示,对于体育考核并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因为目前情况下,考试是最能让大家重视起来的方法。

  导师刘良华认为,在考虑体育纳入高考的问题上,可以充分探讨其可能性、优点和弊端,并把重点放在建设性的一面,“按照中国当下的逻辑,如果不把它纳入中考、高考,就没有人重视它,有没有可能把它暂时纳入进去?占多少分可以论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全民运动了,慢慢在考试中就不那么看重了。”

  

  聚焦3:家长是否要持证上岗?

  

  在改革指导文件中,包括政府、学校、校长、老师、学生等主体都有相应的指引,但家长这一主体却甚少提及,而实际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

  常燕以其国际办学经验举例,“很多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国际高中,虽然国际录取的标准不一样,但家长的焦虑并没有改变”,她提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家长课堂、家长学校,呼吁让家长持证上岗。

  姚轶懿建议校长、老师把家长当成学校发展的“最佳合伙人”,从而慢慢改变家长对学生评价的看法。作为“佛系”家长的她关注孩子成长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活着;第二,好好活着,身心健康;第三,个性化活着。”她希望校长和老师们带着变化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带着个性化教育去培育每一个孩子。

  导师刘良华则提出了思考,反问:“为什么过去的爸爸妈妈比较合格,现在那么多不合格的家长?过去的家长甚至可能小学文凭都没有,仍然可以是一个好妈妈、好爸爸,所以不是家长的问题,而是现在的教育评价让家长不得不送孩子上辅导班,不得不在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有很多压力。”

  “什么家长对学校来说是最好的家长,我觉得不干预学校教育,尊重学校教育,把权利还给学校就是最好的。”导师王红认为,现在的家长太焦虑了,家校共育很重要,但也要避免家校共育过程中带来的异化现象,最健康的方式就是哪怕家长什么都不做,但也充分尊重学校。

  

  聚焦4:教育评价改革的责任在谁?

  

  文凭到底重不重要?沈翠连则从用人单位立场出发,分享了在职场中对文凭的感受:“一方面,一个员工踏实肯干的品质比一张文凭重要得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招聘中不看文凭,最终岗位匹配度可能会低很多,增加成本。”她建议政府引导建立正确的职业评价观,职业不分贵贱。

  对此,导师王红提出了关于改革的责任在谁的见解。“‘五唯’就是因为大家都懒,怎么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证明他的成长,没有更好的评价方法,就用‘五唯’。”她认为改革的责任在每个人,不能什么事情都靠政府。作为管理者,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单位负责人,应该提出更有智慧的评判方法。她主张在教育评价改革中,每个人、每个角色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就永远没有办法往前走,无论外部环境怎么样,关键在于自己。”

  

  “同学”答辩

  

  教育评价改革如何“漂亮”转向

  

  龚德昌提醒大家深度理解文件方案出台的背景和价值取向,找到逻辑起点,“从社会现状来说,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关键一环;此外中国在过去是追赶者,现在进入求创新和领先的阶段,需要新的指标。”因此,他认为教育评价改革有三个重要切入点: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优化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监测手段。

  严钦熙则关注“谁来评”,“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多维度的,尤其民间声音不能缺位,非专家不能缺位,但是现在的评价大多只有一个来源,最后大家就跟着指挥棒转。管理者管得太多,被管者全都会听,但时间长了形成依赖管理者,最后只剩下考试一个手段。”

  欧阳琪对老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看法:“过去教师评价中,关注较多的是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知识图谱、技能和方法。未来的教育,如果教师从业后,没有改变的勇气和观念,那么在其后几十年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诸多瓶颈。”因此她呼吁关注教师改变,关注教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吴浩宏认为,无论怎样的评价体系,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更应该从关爱生命、塑造灵魂,从理想、道德、社会趋势的方向去引导、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人格高尚、纯粹的人,一个不断促进自身发展也能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黄秋艳提出,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三个“转向”:转向深度、指向教育本质,契合学生成长规律、契合人才培养规律;转向小处,“比如,作业评价很小,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和谐”;转向高度,看见趋势、看见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决胜未来的能力。

  杨琳琳提出,国际教育的选拔中学生要提交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让人看到学生是如此活生生的一个人,我们的教育评价也不能只用外部评价来评价孩子,要激发孩子内部评价自己,才能反过来激励孩子在面对内外评价时变得更积极和愿意接受。”

  姚丹表示,评价是一个天平,需要找到平衡点,目前沙面小学以培养学生品行力、学习力、运动力、审美力和智造力五个方面为核心改变评价方式,让孩子们全面发展。

  覃时强分享了该校的做法:以学定教,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关注教给学生方法,积极探索拓展课堂与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参透的教学方式。

  

  导师结辩

  

  教育评价改革人人有责

  

  在各方充分陈诉观点、各抒己见之后,三位导师都用精彩的“三点论”总结陈词,为这场精彩的答辩画下句点。

  

  吴颖民:从自己开始,改变教育评价生态

  

  首先,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而人才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问题,“人的创新思维是从中小学培养起来,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再改就难了,所以对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校长和老师来说,一定要重视推动自身的观念改变。”

  其次,如何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要先做起来,“做了才知道好不好、行不行,而不要没做就说不行。首先问自己能否把改革的条理、指标融入自己的行为,自己如何参与和应用。”

  第三,教育评价改革涉及生态问题,人人有责,每一个社会主体都有责任,“生态坏了,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不要想着等生态变了我们再变,应该从自己做起,老师、校长、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要想如何改变自己,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刘良华:推倒一堵墙之前,先想如何建设

  

  首先,别以为破“五唯”中的“五唯”不重要,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到今天仍然重要,而是“唯”不好。“对我个人来说,2021年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发表论文,因为大学要看论文的。”他的幽默引来全场哄堂大笑。

  其次,如果不能建设,就不要轻易把一堵墙推倒,把墙推倒其实很容易的,重要的是建设,“推到一堵墙之前,先想想怎么建设它。”

  第三,“命苦不要怪政府”,他解释,不要把所有责任推给政府,“即便是高考制度不改革、招生制度不改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不改革,作为一个校长也应该想想‘我能做什么?’这是每个能够干事的人拥有的思维品质。”

  

  王红:教育评价改革让所有的改革没了不改的借口

  

  第一,教育评价改革是要求“跳水”的。“不能总是在岸上观望,教育评价改革让所有的改革没了不改的借口,每个人必须真真正正去推动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二,教育评价改革是要求“烧脑”的。“所谓破‘五唯’就是不能‘唯’,但‘不唯’也并不代表着要更加繁琐,而是要通过智慧的思考,找到反映人才成长的标准和成效。”

  第三,教育评价改革是要求深度思考的。包括推进五育并举,从学校的育人总体目标上要五育并举,但对于个体来说,在注重全面发展中也要尊重个性,追求差异化发展,不能简单地并列起来。

  

  精彩瞬间

  

  40岁征战高考,亮准考证竞选“插班生”

  

  每年的教育领航者同学会,在活动现场都会留一个“插班生”位置,让现场观众当场来竞选。这一名额非常珍贵,现场观众们踊跃争取,不少都是台上校长们的学生,或是来自教育培训界的“高手们”。

  “我是1983届的华附校友,现在做国际教育,国际、国内教育的评价体系能够相互借鉴学习,这是我争取‘学位’的理由。”一位男士说。

  “我从事教育培训十几年,2006年开始在公司提倡师生同考,最近几年我都报名参加了高考,以40岁高龄鏖战高考战场,这是我的准考证。”最终,华附1998届校友黄卓明以“不断参加高考的教育初心”感动导师,成功获得全场唯一的“插班生”资格。

  

  外国校长观点有趣获“妙趣横生”奖

  

  在现场,18位“同学”中有一位特别的西方面孔——来自爱莎国际教育集团的教育总监博赐能。他用中文调侃自己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考虑此问题,将教育评价改革比喻为指挥棒变了,“指挥棒变了有两种选择:是要古典音乐还是爵士音乐?古典音乐指挥棒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由老师来定怎么教,教什么,怎么评;爵士音乐指挥棒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最终,他凭借流利的中文、有趣的观点荣获教育领航者同学会“妙趣横生”大奖。

  

  诗词典故齐上阵 历史思考深一度

  

  在激烈的观点陈述和辩论中,校长“同学们” 不忘用诗词直抒胸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广州市天河中学副校长陈迪用这句诗来形容改革中教育人需要的勇于担当,勤于思考。她建议,教育评价改革回归理性、去功利化,回归本质、尊重常识,回归系统形成合力,从社会系统变革和全社会参与入手,让政府、社会和教育人一起携手创新,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

  杨琳琳引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形容过去通过读书寻求上升通道的思想,“但现在社会上升通道非常多,没有必要通过一些不合理的评价,扼杀孩子们选择自己喜爱东西的权力。”

  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立尚教育CEO孟凡存将“五育”中的德智体与论语中的“子曰,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对应,他认为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来源,来自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初二男生呼吁:老师布置作业量要合理

  

  观众提问环节,来自广铁一中初二年级的羊小记苏奕钢同学勇敢地表达:“破‘五唯’,立‘五育’,首先要改变家长和老师对学习的看法,不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为了家长和老师。”他向大家分享了来自同龄人的烦恼:“每天每科如果老师布置一个小时的作业,那我们一共要花7个小时来做作业,这样算下来要凌晨两点才完成作业。如果我们为了提高效率完成作业而放弃了质量,那写作业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苏奕钢同学认为,老师应该要对症下药,用合理的作业量去巩固学生们的知识。他的发言,博得了导师和校长们的一番点赞,引发了大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