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省政协委员为广东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用大湾区的强大马力 拉动县-镇-村全面振兴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1月26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张璐瑶

     省政协委员罗必良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摄

     省政协委员陈日远 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推进乡村振兴,县域经济是一个关键切口。”“没有产业的振兴,就没有完全的脱贫,也就没有乡村的振兴。”“能不能从省层面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为乡村留住人才?”日前,在广东省两会上,多名省政协委员为广东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省政协委员罗必良:

  乡村振兴不能局限于村庄

  县城是一个关键的切入口  

  

  推进乡村振兴,广东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建议,广东要打好“特色牌”,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为抓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痛点,用大湾区市场的强大马力,拉动县-镇-村的全面振兴,让城市充满活力,农村也充满活力。

  在他看来,过去5年,广东在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成效值得点赞。有数据表明,广东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19年的40.5%下降到2020年的39.2%。这背后显示出,广东的农村工业化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亟待振兴。

  “短板就是潜力。”罗必良认为,乡村振兴不能局限于村庄概念,应该实现从县域经济到镇域经济再到村庄经济的全面振兴,其中,县城是一个关键的切入口和抓手。

  人才方面,村庄范围内空间、资源有限,人才难以施展拳脚。在县域范围内打通资源,这些能人就能可作为、有作为。

  产业方面,县城在打造规模产业方面有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形成产业链,既能改变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式分散、小规模经营格局,又能扩大产业竞争力、就业稳定性等。

  在他看来,县域经济发展得好,不仅“一村一品”更容易形成,还可能培养、吸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能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企业家,甚至会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园。“以县城带动人及各种要素的集聚,以地域带动园区的规模化,以园区的集群化对接城市产业链网,县域经济才可能融入现代经济的分工体系。”

  广东应该怎样走好这条路?罗必良提出,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县域经济发展不足造成的。“广东应该走岭南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他建议,广东一方面要打好“特色牌”,发挥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出各具风格的村庄和县城,让城市与农村形成有效互补;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小城镇产业集群、做大做优县城,形成县城、乡镇与村庄的联动与协调。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也将给广东从县城到村庄的振兴带来强大的马力。大湾区有庞大的市场,可以通过湾区的辐射,形成强势互补,让每个地方都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这不仅利在广东,也功在示范全国。”他说。

  

  省政协委员陈日远:

  没有产业的振兴

  就没有乡村的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如何让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陈日远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提出,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振兴是关键。“没有产业的振兴,就没有完全的脱贫,也就没有乡村的振兴。”

  他建议,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有市场前景、有差异化的产业来发展农业产业,避免过量和无序化发展,同时要注重把人才、技术、市场、先进观念等带到农村去,带动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

  陈日远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他非常关注广东整个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如何巩固、维持脱贫攻坚的成果?陈日远认为,要靠产业振兴。实现产业振兴,需要根据各个地方自然的禀赋条件来开展,比如有的地方适宜搞农业产业,有的地方适合搞农旅结合,有的地方适合搞农业加工。

  乡村产业如何从粗放式发展进阶到规模化发展?他认为,要在农业技术上进行突破。同时,农业产业振兴一定要和市场结合。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市场、技术,来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市场、重新定位。

  怎么才能让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陈日远认为,乡村产业发展得好,不仅可以带动农村就业,还能吸引一些青年回乡创业,甚至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去创业。

  他认为,在农业产业振兴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市场、观念也会被带到农村,让农民能跟着学。同时,广大农民也可以通过劳动、股份、土地租金等方式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实现可持续的增收。

  

  省政协委员陈宇:

  建议评选

  “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人才”

  

  “乡村振兴,最大的痛点在人才。”广东省政协委员、茂德公集团董事长陈宇说。

  在家乡雷州,他除了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名普通的足荣村村民。为了帮助家乡实现乡村振兴,近十来年,他在足荣村做了一系列通过产业振兴乡村的“实验”。比如在足荣村设立食品厂,在村里建书局,打造网红“打卡”点,挖掘当地手作文化,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蒲编包包、蜡染丝巾等当地特色产品,在村里举办电影节等等。

  “这些年在老家的‘实验’,有一些起色,也有一些痛点。”陈宇说。在他看来,人才是最大的痛点。

  “我们村很偏僻,为了通过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我们搞了种植、手作等等。”陈宇说,让这些产业发展起来,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本地的人才不足以满足足荣村一系列产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很多人才缺口需要到广州等大城市,甚至到全国去聘请。

  怎么让这些人留得下来?这成为陈宇当前最头痛的问题。“要么给高工资,要么靠情怀。”他说,足荣村偏僻,能让外来人才耐得住寂寞,待在乡村,情怀激励非常重要。

  为此,陈宇在会上提出建议,在省的层面完善乡村振兴人才激励机制。“比如开展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评比,评选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人才等,给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人才一些补助、表彰。”他说,“这在无形中也能鼓励一些人,为乡村振兴留住人才、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