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无花果并非虫瘿,真正的虫瘿可能更美味

“虫瘿”是荤还是素?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2月22日        版次:A11    栏目:奇趣生物    作者:克莉斯汀

     各种奇怪的虫瘿 资料图片

     咬开无花果,里面看上去的确有点“密集恐惧” 图/小蕲

     各种奇怪的虫瘿 资料图片

     五倍子就是一种虫瘿 资料图片

     墨西哥松露 资料图片

     粉红色的茶泡也是一道美味 资料图片

  

  □克莉斯汀

  

  专业科普网站果壳网上曾有篇文章提到,有人怀疑无花果可能是“荤菜”,它的果实其实是一种“虫瘿”,里面可能存放着两代小果蜂的尸体。

  当然,文章的后半段终究还是强调了上述说法或许只是危言耸听,“商业化栽培的无花果很多是单性结实,不需要无花果小蜂传粉的”,我们所吃的无花果其实“并不是果实,而是花序托”,掰开一颗无花果,里面那些看上去的确有些像幼虫的东西其实是“少量子房不正常膨大产生的假果实,其余都还保留着花的样子”。

  但我们是否依旧会好奇,什么是“虫瘿”?更可能有吃货会问:“虫瘿”能吃吗?

  中科院的官方网站上前阵子有一篇文章《植物“果实”?不,这些其实都是瘿蜂虫瘿的伪装》告诉我们,“虫瘿在野外很常见”,它们的确常常伪装成植物果实的样子。而且,还真有人喜欢吃“虫瘿”,据说味道都不太差。比如一种可以入药的五倍子,还有茶树上结的茶泡(或称茶耳)。甚至有比虫瘿更夸张的一种霉菌导致的“菌瘿”,还成了高级餐厅里的高档食材,身价不菲。

  

  “瘿”的作用有好有坏

  

  《新华字典》中说,“瘿”字其实代表着一种囊肿物,是机体组织受病原刺激后的局部增生。植物通常会在被病菌、昆虫、叶螨、线虫等寄生后,形成“瘿”。这种奇怪的凸起物,主要出现在被子植物上。

  昆虫通常是导致植物产生瘿的主要生物,当然还有病毒、细菌、真菌、线虫和螨等生物也可以刺激植物产生“瘿”。所以人们习惯上把所有生物导致植物上形成的瘿都称为“虫瘿”,这即是广义的虫瘿。

  虫瘿的形态结构非常之多,特殊情况非常多,所以不好分类。目前人们只是根据组织的分化程度,大致将之分为“组织瘿”和“器官瘿”两类。根据外观,又大致划分为毛毯状、凹穴状、水泡状、囊袋状、卷曲状、折叠状、被覆状、隆凸状、芽苞状、花座状十种。

  虫瘿的形成可能只是昆虫众多复杂的生存行为中的一种,目前还有很多谜团尚未被解开。成因也是众说纷纭,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虫瘿带给植物的并不只是畸形增生等伤害,还有积极的一面。

  例如某些植物身上的虫瘿可以帮助它吓退天敌,小蜂在造瘿的同时也能帮助榕属植物传粉,等等。因为虫瘿生长环境的奇妙,它们常常也会产生一些不可思议的特性。因此对人类来说,虫瘿会有很多奇妙的用途,比如食物、药物、化工原料,甚至用作观赏。

  

  玉米上的“墨西哥松露”

  

  玉米感染了一种名为玉米黑粉菌的真菌会得黑粉病,又叫黑穗病。这本来让人觉得可惜,但墨西哥的农民却不这样想,他们甚至故意让地里的玉米患上黑粉病,然后去收割因感染后在玉米穗那里结出的一个个膨大的瘤子,即菌瘿。它们看上去像黑色蘑菇。在墨西哥当地,这种菌瘿的价格堪比名贵的食材松露,自然要比玉米本身值钱得多。

  有趣的是,会“吃”掉玉米的霉菌,人吃了它却没事。据说它的口感还不错,就像蘑菇,有点甜,还带有泥土芳香,用油煎过后,更是美味。科学家研究还发现,玉米黑粉菌富含香草醛、真菌多糖、葡萄糖,还有一种人体无法合成的必需氨基酸——赖氨酸,以及有降胆固醇效果的β-葡聚糖,其蛋白质含量不仅高于玉米,还高于大多数食用菌。

  刚开始人们也不懂得欣赏,只是将它当作烂掉的玉米扔掉或拿去喂牲口。但在1989年,美国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特地办了个餐会,主推这种玉米黑粉菌,还给它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墨西哥松露”。从此,这种黑粉菌就身价百倍,成了一种高档食材。

  随着人们对食材的“猎奇”需求增加,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部曾批准宾夕法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农民特意去引入玉米黑粉菌,主动让玉米染上黑粉病,生出“菌瘿”好卖高价。

  

  “瘿”的形成是自我防御的结果

  

  我们该怎么定义这种“墨西哥松露”?它究竟是素菜还是荤菜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或许并不能将它说成是动物,它只不过是“一种类似酵母菌的小孢子”,当它长出菌丝,入侵到玉米花的子房,就会刺激玉米穗结出一个个膨大的菌瘿,并在里面继续孕育新的孢子。而我们吃到的主要是这个变态的“育婴房”——菌瘿。

  或许只能说,“墨西哥松露”的形成,应该是植物一种自我防御的结果。当玉米被霉菌攻击,它们就会启动自身的防御系统,在被入侵的部位,通过加速细胞分裂产生一种“氧爆发”,大量增加自己细胞中的活性氧类物质,利用氧化反应抗击入侵者。但玉米黑粉菌似乎有专门抵御植物免疫系统的氧化攻击的能力,并最终刺激玉米长出更大的“育婴房”来为己所用——孕育更多的黑粉菌孢子。

  类似的现象已不仅在玉米植株上被发现。单是黑粉菌这一属,就已发展出粟黑粉菌、燕麦散黑粉菌、小麦散黑粉菌等许多种。

  有一种菰黑粉菌,我们可能颇为熟悉。“菰”就是茭白,我们喜欢吃茭白那膨大的茎,剖开它,常常会看到许多芝麻黑点一样的东西——那不是茭白的种子,而是入侵的菰黑粉菌的一个个孢子堆。正是在这些孢子的刺激下,茭白才有了膨大的茎和独特的口感。茭白膨大的茎也可以说是一种“菌瘿”。

  虫瘿与菌瘿的形成原理差不多。

  一些小昆虫也是利用植物的这种自我防御性的“大爆发”,通过产卵与取食时的化学刺激或物理刺激,使植物细胞加速增长、异常分化,最后形成坚硬的虫瘿,帮助它们在“瘿”内养育的幼虫健康成长。

  

  几种有趣的“瘿” 

  

  说到底,虫瘿主体结构还是植物。只不过有虫或菌的寄生,让植物“变异”了。

  五倍子树又叫盐肤木,我们从盐肤木上摘到的五倍子可以入药,能帮助伤口更快愈合,它还能起到去火气等作用。但五倍子并不是盐肤木的种子或果实,而是一种“虫瘿”,是与一种蚜虫共生的。这种蚜虫越多,它所在的枝上结出的五倍子就越多——蚜虫弄伤了枝干或叶茎时,树木会分泌出一种奇特的汁液,将受伤处甚至是将蚜虫直接包裹起来,然后慢慢形成虫瘿,并会不断地长大,这个就是五倍子。所以五倍子还有个别名叫百虫仓,其实非常形象,有时切开一颗五倍子,我们还能看到虫洞或许多虫卵。

  在长江中下游的茶园里,经常会看到一种叫茶耳或茶泡的东西。茶泡也不是茶树的果实,而是一种真菌产生的“菌瘿”。真菌寄生在茶树果子或嫩叶里,刺激植物细胞不正常分裂,形成一种泡泡状的变异物,其形状像不规则的桃子,外皮初为红色,逐渐变为淡黄色,最后这层皮会与灰白色的肉脱离,就形成了茶泡。茶泡会分解自身的一些纤维素变为糖,所以吃起来有点甜。但不及时采摘的话,后期它会变黑,便不宜食用了。

  还有一种喜欢生长在潮湿的荒地、路边的很常见的野草名为蚊母草。它本身并不起眼,一旦它的果实长成了奇怪的不规则形状,这种草的价值可能就不输冬虫夏草。因为这种不规则的果实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虫瘿,而带虫瘿的蚊母草比普通蚊母草药性更佳,全草都可以入药,专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甚至骨折。所以蚊母草也有“接骨草”之称。

  在北美的原始森林中,还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之为俄勒冈白橡树的树种,它也是一种著名瘿蜂的寄主植物。这种瘿蜂的幼虫被安置在白橡树叶片上的虫瘿中,瘿蜂的瘿房一般是球状、刺状、菱角状等,有的甚至像极了某种果实。掰开瘿壁看,我们能看到最外层的植物组织已增厚、变硬,能保护最里层的幼虫,而虫瘿里层的细胞则柔软、富有营养。这种结构既能使幼虫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又能免遭捕食者的攻击。

  最特别的是,到了夏末,这些虫瘿就会脱落,落到地面的虫瘿会不停地跳跃起来,虽然每个虫瘿只有1毫米大小,却能跳跃到3厘米高。这种看似盲目的行为,其实体现着瘿蜂独到的生存智慧——只要它们不停地跳下去,最终就很有可能掉进石缝或者落叶中,那里不仅有着稳定的低温和高湿环境,还能躲避其他寄生蜂的威胁,瘿蜂的幼虫就可以安心地化蛹越冬,到春天来临咬破瘿壁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