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到石壁庵“吃茶”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2月24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巫晓玲

  □巫晓玲

  

  到石壁庵“吃茶”(潮汕话:喝茶)、晒太阳,是回老家的必修功课,就像早上要到菜场街吃一条双拼肠粉,或者吃一碗粿汁,中午要到环城路吃一份猪肠胀糯米配一碗猪杂汤,晚上再到东门市场吃一碗海鲜砂锅粥一样,必不可少。

  石壁庵位于县城北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石壁庵是当地的习惯叫法,既可以指石壁山上的雷音禅寺,又可以指雷音禅寺所在的石壁山。石壁山海拔不足200米,却胜迹众多,如雷音古寺,就有着近200年的历史,还有漱玉泉、仙脚迹、仙翁床等富有神话色彩的自然景观,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且赵朴初、关山月、饶宗颐等多位大家都曾在此留下墨宝,我的母校,县重点中学饶平二中也坐落在石壁山下,每日书声琅琅,给石壁庵平添了许多书香气。

  学校门口那两株高大的木棉,依然枝干挺拔,花红似火。每每经过,不期然的,就会想起校歌,想起年少时光:“栖云山,坡峦呈秀,漱玉泉,流水淙淙……”

  到石壁庵“吃茶”,喜欢的就是它的山野之气。从山脚沿着石阶上去,一拐弯,就可以看到树荫之下,十几张茶桌茶椅错落地摆放,简单自然。当有客人时,茶档主人就会送来一套工夫茶具,一壶水,还有一包茶叶。以前在这里“吃茶”,用的是漱玉泉水,甘洌清甜,可漱玉泉早已近干涸,现在用的是纯净水了。

  茶叶自然是凤凰单丛,鸭屎香、锯剁仔自然是不可能有的,因为贵,至于是蜜兰香还是黄枝香,桂花香还是玉兰香,则是随机,总之不至于太差。潮汕有句话“茶三酒四”,不管人多人少,茶杯一般配三只,工夫茶杯都小巧,白瓷薄壁,一盖瓯刚好冲三杯,而“吃茶”之人很自然地轮着喝,从不会因为人的多与少而为难。潮汕人的文秀识礼以及圆通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里,火炭炉是必备的,这在其他地方都甚少见到了。古朴、传统,这也是我喜欢在这喝茶的理由之一。一个小泥炭炉,一个小茶壶,几块木炭不紧不慢地烧着,壶里的水不急不躁地沸着,时不时夹块木炭放进去,再拿把羽扇煽煽,时间就在茶香四溢中不急不缓地远去,心境也渐渐空明了起来。

  如果是夏天,你可以边“吃茶”边听蝉鸣鸟语,金凤花开浪漫,山风带来些清凉,旁边的石壁庵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此时喝茶便有了些超凡脱俗的禅意。茶汤醇厚,茶香清冽,在高冲低斟中,一泡茶过去,抬头已是半生。

  如果是冬天过来,找个向阳的茶座,木炭烧得通红,茶水滚烫,阳光暖暖的,人也熏熏欲醉,全然忘了人情凉薄,忘了山外俗世。突然想起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说的虽然是酒,但感觉换成茶,似乎也恰好。

  喝工夫茶,一般要配点心,记得以前多以束砂或五香花生佐之。而在石壁庵,则有土窑鸡和土窑番薯。敲土窑,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都玩过,在收割后的田里,找了石块土块垒成窑状,用柴火禾秆把窑烧红,把番薯玉米鸡蛋埋进去,再把土窑敲碎盖成堆,等到食物熟了,就可以扒出来吃了,特别香。

  不过,除了番薯,我有时会在市里买了小吃带上去,譬如糖葱薄饼,这可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潮汕风味小吃。三张薄饼皮摆成品字形,中间放两块糖葱,撒上碎花生黑白芝麻,再加上一些香菜,包成长条状,这就是流传了几百年的潮汕美食糖葱薄饼了,既香又甜。这次回来,我发现糖葱薄饼缩水了,三张饼皮变成一张,糖葱也只有一块了。

  “吃茶”,可俗可雅。可以在屋前田头,山野村夫,一壶三杯,三五成群或独饮,消闲解渴;可以在茶室,焚一炉香,在禅修音乐中,欣赏茶师展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茶艺,感受茶道行云流水的仪式感、茶宴的优雅气氛以及品茶的美妙韵味;也可以像我这样,闲来无事,二三知己,山里湖边,一边“吃茶”一边闲聊话家常……

  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吾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