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创新,扎牢基础科研之根 减税,企业发展轻装上阵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06日        版次:A03G    栏目:京粤连线    作者:沈婷婷、李钢、孙晶、莫谨榕、丰西西、孙绮曼、苏璇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并展望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紧紧围绕“发展”“改革”“民生”等关键词,全面回应了百姓关切。

  在“深化改革”“科技创新”“减税降费”“双循环格局”“乡村振兴”等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新的表述?代表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有何意见?广东将如何实现这些发展目标?羊城晚报记者连线代表委员和广东专家,热议焦点话题,为您带来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辣解读。

  

  

  一、科技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代表委员热议:

  科创成果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今天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备受鼓舞,作为一名来自科技领域的代表,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部分深有感触。”作为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80后”科技专家,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是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应着力打造一批以产业为依托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中提到的十年磨一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这恰恰是过去十年我们创业创新走过的发展道路。”刘若鹏表示,下一步,企业的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力度,只有根扎得深,才能带来整个行业和技术的突破,走向新的高度。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和成绩,部分核心技术和产品位于全球领先水平。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中,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新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表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化缘要不来、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来。”袁玉宇强调,要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地位,加大对共性专业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扶持力度,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同时,提升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升创新资源配置的市场竞争力。

  (羊城晚报记者 沈婷婷)

  

  专家解读:

  广东要加强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从总体上说,国家再次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基本命题,彰显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李志坚指出,报告所提出的“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等内容,说明国家充分认识到,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现代化的实验室体系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产生颠覆性、原始性创新和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李志坚认为,从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来看,下一阶段全球产业链将更注重垂直整合,通过打造区域内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坚持改革创新,迅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形成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但同时也正面临产业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广东在“十四五”期间应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整合、畅通创新要素流动,激活创新动力,形成价值共创、开放共享、自我发展的创新生态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构建涵盖本地、区域和全球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他还建议,要集中各领域的创新资源,加快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核心基础材料等方面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广东实践:

  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正加快形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1万家增加至超过5.3万家,居全国首位。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中科院与深圳、东莞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建设正稳步推进。2020年年底,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的南沙科学城也启动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全国首批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启动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中微子实验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初步实现体系化布局,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也加快推进。

  广东省持续推进三批10家省实验室建设工作,布局建设量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基地。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8个大科学装置纳入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中科院微电子所、上海药物所等17家国家级大院大所落地广东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正在加快建设。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二、减税降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代表委员热议:

  减税降费给企业很大获得感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戴运龙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符合国情、凝聚人心。广东在2019年已减税降费3044亿元基础上,2020年继续为企业和群众减负。“接下来,我们将在统筹抓好财政收支管理上下功夫,加大盘活政府资源资产力度,并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以财政的平稳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戴运龙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幅减税降费保市场主体,企业获得感很强。过去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疫情冲击,国家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系列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力度大、受益面广,让我们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帮助企业实现了发展的‘加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要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疫情以来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充分让企业家感受到了国家扶持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决心和力度,也让企业发展吃下了定心丸,打了强心针。

  (羊城晚报记者 孙晶)

  

  专家解读:

  减税降费红包让企业轻装上阵

  

  “去年以来,为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国家实施了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措施,是去年减税降费措施的延续与加码,其目的在于加速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普华永道广州税务主管合伙人覃宇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月5万元的差额,对数量众多的新起征点以下的小微企业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税收免除,也能更充分感受到国家的关切以及实际税收减免,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并激发更大的生产经营动力。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也认为,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让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实际上享受免税待遇,可以让企业轻装上阵,应对疫情带来的困难。

  “年纳税额不到百万的基本也属于中小企业,去年国家给这类企业出台了缓交社保费、公积金等过渡性措施。今年政府继续让利,可以让企业减轻较大的负担,有利于市场信心的恢复,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益。”彭澎对记者表示。

  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上述减税政策带来的“礼包”也是实实在在的。“我算了个账,以去年一季度为例,我们公司申报的增值税收入是31万元左右,按照原先起征点月销售额10万元的规定,我们需要交9000多块钱的增值税。如果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到月销售额15万元的话,我们就能免税了。”广州市安晟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刘玉贤对记者表示。

  (羊城晚报记者 莫谨榕)

  

  广东实践:

  去年减税降费达3000亿元

  

  为应对疫情冲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以来广东坚决落实国家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优惠则优惠,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达3000亿元。

  广东税务部门坚持“能快则快”“能优则优”“能简则简”,依法用好税权,在全国率先推出“广东税务10条”“稳就业保就业9条”“稳外贸8条”等政策组合拳,依法给予市场主体最大限度税务支持;大力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全面推行办税缴费“一次不用跑”改革,发布11类165个“一次不用跑”事项,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政策优惠。

  从行业看,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新增减税额占总新增减税额比重高;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小微普惠政策新增减税额占比超过八成;从整体税负看,全省宏观税负从2018年上半年28%下降到2019年上半年的26.7%,再下降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22.7%。

  (羊城晚报记者 莫谨榕)

  

  

  三、“双循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代表委员热议:

  经济发展要从提升发展质量上下功夫

  

  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兆感到十分自豪。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对此,他深有感触。这些年,他和他的企业努力创新工作方法,激发活力和潜力,以“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提升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只有以精工细作的精神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更有底气应对迎面而来的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黄西勤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实实在在,部署工作务实有力,聚焦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释放经济复苏信号。她表示,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产业链、供给等领域优势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发展将持续向好。她认为,应进一步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互相促进,打通经济循环堵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回暖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李东生表示,作为全球疫情影响下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2020年我们的企业也实现了逆势增长,这也是疫情中更积极有为而取得的成果。”在李东生看来,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要更多从提升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对于企业来说,应更加注重经营绩效的提升。因此,他所在的企业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口号是“经营提质增效,强长板、补短板,加快全球布局,创新驱动发展”。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专家解读:

  广东新兴产业消费大有可为

  

  对于广东而言,应该如何稳消费、扩消费?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认为,应当大力启动农村市场,通过电商、快递下乡,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同时,放松汽车购买的限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购买指标。此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新产品、新服务的创新,包括扩大小店小贩的生存空间。

  如何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彭澎表示,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和新基建建设,这是广东主要着力的领域。此外,应当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进一步加大城市更新速度,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再次,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减少各个领域的门槛,可以增强社会资本的信心。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产业是广东发展的关键与重中之重。在传统产业的消费难以实现更多新突破的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在他看来,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广东新兴产业消费大有可为。首先,广东有一批有消费能力的人,同时他们又有愿意尝试新产品的消费,这是对市场、产业重要的正反馈。而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利用好外贸大省的优势,引进能够引领消费的顶级跨国企业,将成为广东的一大优势。 (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广东实践:

  加速迈向新兴产业投资高地

  

  2020年,广东省实际到资超1亿美元的项目达43个,实际外资合计131.0亿美元,增长3.2%,占全省实际外资的55.9%,广东正在加速迈向全球新兴产业投资高地。

  “十三五”期间,欧日韩等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粤投资增长迅猛。其中,发达国家对粤投资金额达963.2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5倍,年均增长11.2%,增幅比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7.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20年广东基础设施投资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增长11.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5G、数据中心、重大科学装置项目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投资增长20.2%。广东省新增5G基站8.7万座,总量居全国第一。民生补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增长,其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投资合计增长32.0%。

  2020年,广东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如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分别增长6.4%、1.5%、25.2%。线上消费活跃度提高,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增长19.3%,占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的26.5%,占比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

  (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实习生 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