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职教发力培养“新农民” 助推乡村开新道焕新颜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09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崔文灿、刘锦鹏

     广东科贸职院毕业生林佳铭在自家茶园工作

     广东农工商职院科技特派员张祥会对农户进行凤梨催花技术指导

     3月8日一大早,广东科贸职院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黄礼康在自家猪场忙起来

  

  

  文/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刘锦鹏   图/受访者提供

  

  治国有常,立民为本。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稳发展、农民稳增收成为热词。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也再次发出了职教建设的动员令。

  如何用小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大战略?在广东,职业教育不仅推进产教融合,更是发力培养了一批“新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锋。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发现,广东职业院校承担起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有职教师生“领跑”菠萝产业,利用技术和人才,让小菠萝卖出大价钱;也有职业学院开设“农民班”“村官班”等课程,职业教育提高了农民素质,让农民转换发展思路,回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办场和开园,发力助推振兴乡村,让农村开新道,焕新颜。

  

  茶产业链全覆盖

  毕业生短短几年当上厂长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被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如今,学校和企业联手教学已不是新鲜事,当下,又该如何理解“职业教育适应性”?

  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科贸职院”)党委书记耿静超看来,职业一定要有适应性,根据岗位来培养人才,“理论够用,关键技能一定要到位。”耿静超表示,毕了业就能上岗,这是企业所期盼和需求的,因此产教融合势在必行。

  职校对茶产业的人才培养就是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写照。近十几年来,茶产业发展迅猛,但伴随而来的,是行业对人才的渴求。科贸职院开设有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校每年为茶产业提供几百名毕业生,几乎覆盖了整条茶产业链。“有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推广),我们的毕业生覆盖行业的全链条。毕业后短短几年时间,现在已经有十几个毕业生当上了茶厂厂长。”耿静超说。

  林佳铭2014年进入科贸职院,就读茶叶鉴评与营销专业,毕业后在伍锡岳等教授的建议之下,与父亲林炜一起在潮州创办了“炜业茶园”,并一直坚持“有机”的发展理念。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茶园甚至自建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避免采茶工洗衣产生的生活污水影响茶园生态,“他们把‘有机’做到了极致,这也是在学校思路基础上的创新。”林佳铭的老师马力说。

  职校的专业培养让林佳铭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在产品营销方面,结合“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市场+基地”等多种模式,茶园形成了品牌专卖、连锁营销、代理营销、代理出口、商超酒店等多种渠道。

  “老师强调过种植资源保护对产业发展很重要,我一直记在脑海里。”林佳铭说,为了保护上世纪50年代东凤镇博士村村民建立的老单丛茶种质资源圃,在科贸学院的支持下,他们为每一颗种子都编了“身份证号”,单丛茶优秀的种质资源47种8576棵得以完好保存。

  现如今,茶园的生意越做越好。2019年,茶园产量2万斤,销售额3000万元;2020年,茶园产量5万斤,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

  

  职教培训转观念

  返乡做新时代“新农民”

  

  在深圳工作和生活了10年的黄礼康,2020年回到家乡河源龙川县。在老家,父亲的养猪场里只有120多头猪,没过几天,还死了十几头。看到年迈的父亲如此艰难,黄礼康毅然决定回乡帮父亲办猪场。

  “我以前对养猪很反感。一说养猪,总觉得是很落后的东西。” 黄礼康说,看到父亲养猪场里没空调的铁皮房、漏水的天花板、下雨就和泥的土路,黄礼康觉得自己应该把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模式等引进来。2020年8月,科贸职院举办了“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听到消息,黄礼康抢着去,成了第一个报名成功的学员。

  去年9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为脱贫致富提供持续动力。在黄礼康看来,“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提供了很大的平台,让他结交到更多同行——人脉和资源对于刚入“农行”的他来说是法宝。

  几天的培训课程中,让黄礼康深受触动的是“能力拓展模块”。“如果你什么都不懂,只能靠书本的话,创业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黄礼康说,培训课程不仅是讲理论,更是结合了实地考察的环节。在清远的红茶基地,黄礼康眼看着一望无际的茶园,整个人都“惊呆”了,“那简直就是世外桃源,我真是震撼,让我感觉农业也可以做得很有规模。”黄礼康说。

  回到父亲的养猪场,黄礼康花了几十万元让整个猪场面貌“焕然一新”——场子门口的水泥路打了几公里,人工投喂饲料智能化改造为自动送料设备,电话线、宽带、WiFi、监控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全部配备完毕……原来场子里的100多头猪,变成了如今的4231头。实现这个跨越,黄礼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自己的日子过好了,黄礼康也没忘了父老乡亲。“我们提供了很多岗位给本地农民,工资一个月4000-5000元,这在农村是少有的。”黄礼康说,未来还想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帮助家乡落后的面貌进行改造升级。

  

  领跑菠萝产业

  以职教之力振兴乡村

  

  “中国菠萝看广东,广东菠萝看徐闻”。但鲜有人知的是,徐闻以北100公里以外的遂溪县,还有一个优质菠萝种植基地——垦院凤梨基地。这处基地承担着菠萝生产、科研、教学功能,出品的“垦院凤梨”品种多、成本低、品质一流。

  这要归功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农工商职院”)的产学研一体实训基地,师生组建的“菠萝团队”将种植技术、深加工和营销链条式全覆盖,助力当地菠萝产业焕发新活力。

  “这几年菠萝价格真是跟过山车一样。” 农工商职院热作科技创新基地主任张祥会说,2018年,菠萝收购价2分钱一斤都几乎无人问津。但垦院凤梨收购价这几年却一直稳中有升,即便在行情最低迷的2018年,也保持着4元每斤的收购价,而且“不够卖的”。

  为何这里的凤梨可以“领跑”?记者采访发现,背后的科技力量让鲜果实现“优质优价”。这些年来,张祥会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上革新,栽培优质菠萝和凤梨。电石配方催花技术、名优品种种苗繁育技术、花期营养调控技术、研发菠萝生产机械化等科技手段让菠萝种植更加“智慧化”;利用IT技术,学校师生研发出菠萝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用一部手机轻松管理几十亩菠萝园已成现实。

  农工商职院热带农林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万俊及农产品加工技术团队近年来还带领学生围绕菠萝深加工做了不少文章:菠萝酱、菠萝罐头等都成了师生团队手中的产品。“借助凤梨这个产品,对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让学生思考农村问题,也进行品牌意识教育。”

  记者了解到,垦院凤梨全产业链由农工商职院自主经营,从生产种植到产品加工,从品牌打造到平台搭建,从线下零售到直播带货,师生直接管理。小小凤梨,让师生走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依托优质成果,也为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更让职业教育在改善乡村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乡村建设水平中大放光彩。

  去年疫情期间,农工商职院热带农林学院2018级园艺技术学生朱荣朋和她的同学们在不同直播平台举办四场直播活动。电商直播带货助农效果显著,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近2万人,获得点赞77万次,销售凤梨近7万斤。

  村民尝到了甜头,开始向“小老师们”伸出橄榄枝,虚心求教。学生们还把影响力辐射到湛江和梅州的扶贫村,进行电商人才“扫盲式培养”。

  如何凝炼产品特点?后台如何监控?如何设置播时奖项?学生们手把手带村民学直播带货,曾在短短三天内就教了800多位村民。如今,当地村民不光学会推介菠萝,还把廉江红橙、大埔柚子通过互联网推介到全国各地,让甜蜜的水果真正变成“甜蜜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