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

香港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 需要完善选举制度

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带来重大机遇,香港会扮演重要角色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11日        版次:A03G    栏目:    作者:董柳

     陈智思

  

  羊城晚报记者 董柳

  

  为什么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如何应对国际社会上的“杂音”?怎样看待香港被内地城市赶超?香港应该怎样抓住“十四五”发展机遇?7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回答了上述问题。

  在陈智思看来,一些人利用香港选举制度反中乱港,当前香港已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所以需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他认为有两种渠道应对国际社会出现的一些“杂音”。

  

  香港已到比较危险的境地

  支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

  

  羊城晚报: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全国人大决定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您作为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怎样理解“爱国者治港”?

  陈智思:“爱国者治港”自香港回归祖国起就应该作为一项原则,只有爱国的人才可以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治理者。原来就应该这样,但回归多年来我们没有特别地去强调。

  为什么现在重申“爱国者治港”,主要原因是过去几年大家看到,香港有部分比较极端的人利用选举得来的职务煽动一些香港人对内地、对国家的恐惧,从事反中乱港活动。

  我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香港回归20多年来,在经济、民生等领域与内地的融合发展走得很快,可能是太快的原因,很多香港人没有做好准备,从而感到担忧——担忧将来会不会被边缘化。

  所以,一些政客在香港利用这种恐惧煽动香港人支持他参选公职。这种行为不单是不爱国,甚至是公然反中乱港。因此,现时重申“爱国者治港”,而落实“爱国者治港”,要完善香港的选举制度。

  羊城晚报:香港当前的选举制度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

  陈智思:比如在我们的选举制度中,香港立法会分为直选的议员和功能组别的议员。直选的话,只需要5万票左右就可以当选。当初这一安排是为了保障一些小团体、小政团中也有人可以当选。这一构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后来,一些极端的小政团,通过煽动港人对内地的恐惧拿到选票,当选后利用议员身份无视香港的总体利益,挑拨香港与内地的矛盾。他们主要是通过极端行为达到引人关注的目的。

  现在真的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了,所以我完全同意完善香港选举制度。

  

  应对国际社会上的“杂音”

  可以从两种渠道努力

  

  羊城晚报:完善香港的选举制度将对在港企业的影响有没有做过评估?

  陈智思:我在香港长大,经历了2019年的“黑暴”,当时治安、法治都没有保障,那时的香港社会真的很糟糕。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秩序、法治在香港逐步得到恢复,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企业的运营需要良好的秩序和法治环境。所以,完善选举制度,香港本地的企业绝大多数肯定很欢迎。

  对于香港的外国企业,它们都明白在香港存在的意义——看到了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这些外企的总部许多不在香港而在欧美,总部的负责人有时在境外媒体上看到歪曲香港的新闻,这种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对香港的形象影响很大。所以,有些外企在香港的老总找到我,让我帮忙跟他老板解释香港的事情——因为总部的董事会成员在海外,没有实地到过香港,而是通过看新闻了解香港。这种情况让很多香港的外企老总很头疼——怎样跟总部解释香港的实际情况。

  所以,这段时间我大部分工作也是在跟他们做解释工作,解释香港仍在坚定地落实“一国两制”。我中午在接受英国一家电视台访问时,针对他们提的问题,我明确地说,香港仍然坚定地在实行“一国两制”,我们的法律等等都没有变,唯一的变化是治理香港的人必须要是爱国者。

  羊城晚报:目前国外还是有一些“杂音”,对于特区政府来说,您觉得应该怎样应对这些“杂音”?

  陈智思:现在的方法是每天透过不同的渠道去解释。香港政府在海外也有很多办事处,透过我们的办事处去说明事实。

  当然,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疫情。受疫情影响,我们还不能去到外国直接作解释,但现在通过视频对话也很方便。所以,就我知道的情况,特区政府不断地通过它在海外的办事处做视频介绍,我们每天都有一些安排来做解释工作,包括我在内的公职人员也在通过视频的方式去做很多解释工作,当然我负责比较多的是对工商贸易领域做这种解释工作。

  还有一个方法是通过香港企业人员发声。无论是香港本地企业还是外国的企业,由他们来现身说法介绍香港的实际情况可能比特区政府去说、去解释效果更好,因为通过他们的口说出的话,更客观、更直接。其实我也在做企业,但因为我在香港特区政府中有职位,所以我讲可能还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有官方身份。

  羊城晚报:怎样让更多香港市民理解、支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

  陈智思:很多人理解、支持完善选举制度,但也有一些人不理解。我觉得,这些人真的要明白,完善选举制度的原因是,过去有一小批反中乱港的人利用选举制度激发香港人对内地、对国家的对抗。如果任由这部分人继续反中乱港,会对“一国两制”造成致命冲击,所以现在必须采取措施完善选举制度。

  

  被内地城市赶超不奇怪

  关键是找准香港自身角色

  

  羊城晚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会给香港带来哪些机遇?

  陈智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肯定给香港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机遇。香港人要把眼光看长远些,香港只是一个700多万人的市场,大湾区是约7000万人的市场。香港一定要从7000万人的大市场的角度去思考怎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

  我记得香港回归之初,我们那时还没有把香港放到整个国家发展大局中考虑。但大家看到了,去年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香港怎么可能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去?!

  香港融入大湾区发展,优势也很明显——金融、科研、航运,等等。在这些方面,香港发展得好,对大湾区的发展也有利。所以,“十四五”时期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羊城晚报:香港的经济总量相继被内地的深圳等城市超过,作为香港人,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陈智思:我觉得香港的经济总量被深圳、广州赶超并不让人意外。内地这些年发展很快,深圳、广州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内地市场大、人口多,这些大城市的经济总量肯定会赶上香港。

  但在我看来,经济总量是否赶上香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个城市扮演的角色不同,香港是一个对外的“窗口”,也是一个“渠道”——它是国际金融平台、物流平台、科研平台等等平台,这个“渠道”对大湾区、对国家的发展都很重要。当然,只有借助大湾区或内地的庞大市场,香港才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优势,把长处做得更长。否则,没有市场,只有“渠道”也没有用。所以,深圳做得好、广州做得好、广东做得好,香港的“渠道”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好。

  羊城晚报:您对香港的未来有没有信心?

  陈智思:香港的未来肯定充满挑战,同时机遇并存。一方面,我们跟内地、跟大湾区其他城市存在竞争关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另一方面,虽然我们跟内地、跟大湾区其他城市是“对手”,但也是合作伙伴关系,所以我对香港的未来又充满信心。

  当然,信心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做企业,有人如果问我再过十几年企业还有竞争力吗?我现在还不能确定地回答。但我会去找方法、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所以我在有信心的同时还要努力。有信心不代表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做肯定要被淘汰。所以有时候,我明白香港年轻人的担忧,我也常跟香港年轻人讲,担心是正常的,但没得选择,只能迎面竞争,如果走保护主义路线,将来肯定会被边缘化、更糟糕。

  我们既要竞争,又要合作,很多时候,竞争也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