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北京时的“两弹一星”梦、到海南的“航天强国”梦、回广东后的“智慧航天”梦

老院士何质彬的“三个梦”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31日        版次:A07G    栏目:    作者:温建敏、孙梓青、贾雪纯

     何质彬院士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温建敏 孙梓青 实习生 贾雪纯

  

  “我这一辈子有三个梦:在北京时的‘两弹一星’梦、到海南的航天强国梦、回广东后的智慧航天梦,现在前两个梦基本实现了,我现在希望完成最后一个梦想,就可以真正退休了。”在羊城创意产业园,83岁高龄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笑呵呵地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了以上一番话。

  从满头的黑发和充满活力的神态上,很难看出眼前这位院士已经有80多岁高龄。他热爱运动,打球和游泳都很在行,还可以做引体向上。“我祈祷上苍,保护我健康工作到100岁。”何质彬说,想要尽自己最后的余力,填补广东航空航天产业的空白。

  

  广东青年的“两弹一星”梦

  

  大学毕业后,何质彬进入了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分到原子弹项目组。

  “当时很吃惊,因为连原子弹的概念,都还不是很清楚。”

  分管的老领导勉励他:“不懂,可以找懂原子弹的专家请教。如果问完还不能解决问题,就到所里面的图书馆找外国资料,所里图书馆找不到,去中科院图书馆,还没有,就到国家图书馆去找。”

  来自广东农村贫苦家庭的何质彬就这样与“两弹一星”结下了缘,而这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最高梦想。

  何质彬负责原子弹反应堆温度试验模拟的研究,温度对原子弹爆炸非常重要,如果反应堆温度模拟不够仿真,“那么将来原子弹爆炸的整个程序就会搞不清楚”。

  接下来,何质彬又加入我国的导弹研发工作。他负责让导弹不迷路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1967年,何质彬再次被征调,参加我国首颗人工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工作。他负责对所有上天的产品进行验收、考核和寿命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判断卫星的各部分是否符合上天条件。何质彬开玩笑地说,自己做的是鸡蛋里挑骨头的工作,也记不得有多少零件被打回返工。

  何质彬还能记得“东方红一号”发射的当晚,他说:“当时全国简直是沸腾的,发射成功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发了号外。”后来,20名“东方红一号”的研发代表,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检阅五一节游行队伍,何质彬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这成了其一生中的珍贵记忆。

  随后何质彬接连成为科学探测卫星、通讯卫星和广播卫星研制的主要负责人,并先后立下了航天二等功和一等功,获“通信卫星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箭三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天可靠性与质量保证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证章等。

  

  海南十年终圆“航天强国”梦

  

  1988年海南建省,何质彬偶然与时任海南省省长梁湘相识,并在其劝说下,加入“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大军,到海南参与创办了海南航空公司。

  随着商用卫星对火箭运载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必须考虑一个新的火箭发射场,这让何质彬又看到了海南航天事业发展的希望。1997年,何质彬开始筹建海南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此时的他已经退休。

  “海南纬度低,在这里发射可以节省燃料,有效载荷更大,发射效率更高,而且海运更方便,大型火箭的运输不受铁路限制。”何质彬说。

  何质彬利用自己在航天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人脉关系四处奔走。为论证大型火箭发射,他与卫星推进器专家、地面试验专家、发射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反反复复开会、论证、收集数据,现场勘察;为考察选择首区测控站址,多次出海考察……有人称他为海南文昌卫星发射的创始人,也有人称他为海南文昌航天之父。

  十年终圆航天梦!2007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我国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海南文昌发射基地。

  谈起海南的航天航空事业,何质彬心中仍有遗憾,他说,自己当时的设想十分庞大,就是要打造一个以发射中心为主体的航天科技产业园,然后配以航天广场和太空旅游中心来拉动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这个设想并没实现。

  

  八十高龄仍逐“智慧航天”梦

  

  现在,从事航天航空事业50余年的何质彬,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广东。何质彬说:“我现在想以最后的余力,来看看能不能为广东航天做点事情,填补广东在航天产业的空白。”

  何质彬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广东属于对敌前哨,所以像航天工业之类的,不会考虑在广东布局,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因此,何质彬以八十多岁高龄,仍在奔走航天项目,如“万户山智慧航天城”等,力图用自己“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资源,为家乡的航天产业做一份贡献。

  万户是中国明朝一位官员,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为了探索航天道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何质彬以万户山作为自己项目的名称,意味深长。

  何质彬还为青少年航天科普倾注了大量心血。2016年起,何质彬陆续开展了上百场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活动,并计划建立国际宇航青少年科普教育联盟。

  “广东有1300万青少年,如何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家潜质?我现在利用航空航天科普基地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之后准备在研究院里搞个微型卫星的研究中心,将来吸收一批青少年,直接参与微型卫星的研发。”

  何质彬说,目前智慧航天城项目已通过立项,并在稳步推进中。按照何质彬的设想,这是一个集航天产业培育、国际航天合作、航天科普为一体的航空航天项目,可以为广东深度参与航天事业做一份贡献。

  

  人物简介

  

  何质彬,广东梅州兴宁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现华中科技大学,曾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担任过各种卫星型号工程的总工程师、副总经济师,荣立航天一等功,获得国防科工委“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此外,还曾发起并主持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项目。2014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院士。

  

  话当年

  

  “文昌发射场项目通过  羊城晚报首个采访我”

  

  何质彬院士记得,2007年,当文昌航天发射场项目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消息一出来,《羊城晚报》是第一个找他做专访报道的媒体。时隔十几年,何质彬亲临羊城创意产业园,与报社原总编辑等人再续前缘。

  近日,何质彬院士一行参观了羊城创意产业园,受到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高度重视,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等领导亲自接待,并详细介绍了羊城报业的发展历程及新时代下集团的创新发展思路。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会长张宇航是羊城晚报刊发何院士文昌发射场专访报道时的总编辑,他专门让人找出当时报道的版面,重忆旧时光。

  十四年后,何质彬从策划实施海南文昌航天梦转到为实现“广东航天梦”努力,《羊城晚报》也从一张报纸,变成一个借助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的立体传播、全媒体发展的文化平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产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