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3月31日        版次:A11    栏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作者:孙博

  □孙 博[加拿大]

  

  两年前我在广州初遇徐诗颖,恰木棉花开时。她个子高高的,衣着朴素大方,举止彬彬有礼,略带腼腆,稚气未脱,根本看不出已获得博士学位了。

  那时,我应华南师大凌逾教授所邀,将与研究生分享《中国芯传奇》的创作心得,由诗颖与我沟通。由于讲座远在番禺大学城校区,我与妻从未踏足,她生怕我们迷路,前一天晚上写了详细指南,还留了语音,并附了好几幅地铁路线图。

  翌日讲座后,凌教授设宴答谢,诗颖等研究生也出席。谈笑风生之际,我也对诗颖有了更多了解。原来,她是在南京大学读的博士,师从刘俊教授。巧的是,我与刘兄相识多年,他从事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卓然有成,也是白先勇研究专家。看来,世界并不大,我与诗颖的内心距离马上缩短了。

  “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这是刘俊教授的口头禅,也指引着诗颖一路前行。他经常嘱咐学生,做事要踏实,要有交代,大到国际学术会议的会务工作,小到每一场讲座的会场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畅通。而当同学有失误时,他先夸大家做得不错,最后才提出注意事项。就在这瞬间,我终于找到了诗颖具有强烈责任心的答案,也再次明白了“言传身教”的道理。

  缘分是个奇妙的东西,无处不在。2014年的冬天,著名作家白先勇和刘俊到访广西师大,诗颖借机大胆地向刘老师毛遂自荐——读博。

  次年,诗颖在入学考试中夺得第一,终于投入到南大的怀抱,如愿以偿地成为刘门弟子,主要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研究方向是香港文学。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她就是那个勇敢抓住机会的人,待到起风时便展翅高飞。

  诗颖曾经说过:“读博是一场修行,要耐得住寂寞。”她在读博期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遇见了最好的自己。她认为,做好学问最重要的是有感兴趣的明确目标,然后一心一意做下去,不要患得患失。她以前遇到困难,第一个想法是回避,想以最巧的方式解决;而读博后会直面,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再寻求帮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顺利完成博士论文,诗颖于2017年暑假两次赴港考察,并集结成十二篇游记发表在“暨来书苑”公众号,受到众多关注与好评。此刻,不妨跟着她重游香港:在浅水湾流连忘返,张爱玲《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白流苏就在这里邂逅;坐一趟李碧华《胭脂扣》里的“叮叮车”,感受“被遗忘的香港”;伫立在尖沙咀天星码头,想起马家辉《龙头凤尾》里陆北才首次来港,也站在同样的地方,望着那“遥远的另一个世界”……

  诗颖认为文学研究重在亲身感悟,不能人云亦云。最终,她出色完成了博士论文《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小说中的“香港书写”研究》,全文亮点不少:身份认同是“香港意识”的核心要素,贯穿在整条主轴之中。与之相应,“香港书写”表现出四种形态,包括身份书写、香港史书写、地志书写以及人文书写。

  “梅花香自苦寒来”,诗颖读博三年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七篇CSSCI论文,还荣获“南京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生”“2017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度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8年的春天,金陵乍暖还寒。诗颖博士毕业在即,思考着人生的下一站。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姑娘,虽然离家在外读书已十年,但在自己的血脉基因里早已深深烙下了广府文化的印记,每次回家都会产生如鱼得水的畅快感。所以,选择回家乡的高校成为她的第一选择,希望通过学术研究能为岭南文化尽绵薄之力。

  那天晚餐上,我问诗颖回到家乡的感受,她说最大的体会就是大湾区宜居宜业。从此,我与诗颖成了“忘年交”,隔着太平洋,微信一点牵。

  最美人间四月天,大洋彼岸传佳音。诗颖与心上人相处融洽,待合适时机结连理,真可谓事业爱情双丰收。此刻,我想起那句流行语: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征文专用邮箱:ygadwqw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