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如何打破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壁垒?暨大附中 “牵手”暨大开展研学活动——

把中学“社团”开进高校

广东高校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衔接的有效途径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4月09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陈亮

     陈祖辉指导学生操作心肺复苏术 学校供图

     李金博士借助逼真的道具生动形象地教授牙齿护理的相关知识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摄

  

  文/ 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李冰娜

  

  近年来,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命题受到教育界关注,部分大学、中学通过举办研学营、开展名师进课堂、共建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等方式,推动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协同合作。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中学“牵手”暨南大学,举办“览暨南创新魂,筑少年强国梦”暨南园研学活动。3月31日,暨大附中学生走进暨大校园开展第一次活动,深入22个暨大学院体验场景化教学,暨大抗疫英雄陈祖辉等大咖现身开讲。

  另据记者了解,中大、广外等部分高校,也正着手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衔接的有效途径。

  

  暨大:依托丰富教育资源, 辐射基础教育

  

  “本次活动是暨大附中充分利用暨大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附中学子们搭建的学习与传承暨南人创新精神的平台,是一次将高等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有效辐射的重要尝试。”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表示,研学活动充分拓宽育人空间,打造独具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参与该研学活动的暨大学院共有22个,涵盖文、理、医、工等学科。每个学院构成一个研学营,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报名,由大学老师带学生们在暨大校园参与各学院组织的活动。据介绍,研学活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每个月都会邀请大学专家教授到附中与学生交流,同时让附中学子走出教室,走进大学学院、实验室,了解各学院、专业的特点、培养方向,激发学科思维。

  “中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环节,我正是初中时得到老师的指点,树立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远大理想。为此,我也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协助他们播撒梦想的种子。”暨大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教授陈功告诉记者,作为研学活动导师,他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大脑的奥秘及前沿的大脑技术,并让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先进的实验成果。“学生们甚至可以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提早接触到国际一流的大脑修复技术,希望能够点亮学生们的求知欲及创新精神。”陈功告诉记者。

  暨大文学院副院长王京州介绍:“文学院为附中学子精心设置了中文、历史、哲学三个学科的讲座,涵盖文化故事、历史地理、考古实践等各方面,助力附中学生的文科课程学习。”暨大艺术学院副书记黄少堂表示,艺术学院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重点展示书法艺术、录音艺术、语言艺术三个方面的内容,“希望给学生带来中华优秀文化熏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进而让中学生自觉担起传承民族情、家国魂的时代重任。”

  

  附中:把暨大各学院 变成社团活动的“后花园”

  

  “这是我们首次开展成系列、成系统的高校研学活动,将深化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接融合,打造附中独有的特色校本课程,把中学‘社团’开进高校校园。”暨大附中校长许丽虹表示,各学院构成的研学营就像一个个社团,附中学生可以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研学营,在暨南园参与系列“社团实践”,把暨大各学院变成附中学子开展社团活动的“后花园”。

  许丽虹介绍,除了每个月参加一次集体组织的大型活动,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各个学院参观学习,与教授、博士、硕士面对面交流,并在专属的研学通行证上盖章,留下专家的签名,建立长效联系、提高交流能力。“通行证制作成了护照的样式,每一页上都各有一个学院的题词和名言警句,此外我们还将举办阶段性的总结奖励,激励学生多到暨大校园里打卡。”

  “大学专业化导师引导、趣味性实践活动等能够增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深度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许丽虹告诉记者,每次活动后,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小结并作研学心得体会交流分享,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挖掘潜能,引导学生真正去思考自己的未来。

  

  现场:附中学子深入22个学院体验场景化教学

  

  3月31日,附中学生走进暨大校园开展第一次研学活动。医学、理工科受到学生们热捧,据统计,附中学子报名人数最多的研学营是口腔医学院,24人;其次是理工学院,22人;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位列第三,20人。

  在研学营辅导员的带领下,附中学子分组深入22个学院,在各种实验室、实训室里体验场景化教学。在护理学院,该院豆春霞主任带领学生参观模拟产房,运用高仿真模拟人展示分娩过程。活动结束后,有学生表示:“通过实地参观,我深刻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会更加懂得珍惜和热爱生命,并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口腔医学院,主讲老师李金博士借助逼真的牙颌模型等道具,教授牙齿护理的相关知识,并带领学生体验先进虚拟仿真教学设备(VR)。

  除了场景化教学,更有抗疫英雄现身课堂,为附中学子授课。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暨大附一院医学博士、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陈祖辉为附中学生上了一堂急救培训课。课堂上,陈祖辉耐心讲解心肺复苏术的要点并进行操作演示,还邀请每个同学逐一对模拟人实施现场急救。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想给孩子们传递‘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医者仁心,让孩子们从小在心中埋下向善从善的种子,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类似的紧急情况。”陈祖辉向记者表示,他虽然带着抗疫英雄的光环授课,但希望学生不仅因为英雄情结才认真对待课程。“希望他们能保持初心,在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继续共同呈现一堂精彩的课。”

  

  趋势:教授走上中学讲坛, 助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记者了解到,广东部分高校也正着手探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衔接的有效途径。

  中山大学发挥丰厚的人才资源优势,每年均有十余位院士、长江学者、专家教授应邀走上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等中学的讲坛,讲座内容包括人文思想类、前沿科技类、社会热点类、科学研究方法类、生涯规划类、人物励志类、学习方法指导类和教师专业成长类。中大附中校长严钦熙介绍:“我校立足本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特别倚靠中山大学,开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专家教授讲座课程,系列讲座自2000年至今已开展过百场。”

  严钦熙表示,近年来中大附中携手中大各学院,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与中大的信科院开展“云梯计划”,与测试中心实施“菁苗工程”,与逸仙学院开展“科技特训营”,与工学院合作“无人机与航拍”项目,与生科院和地环学院开展走进中大生物、地质博物馆、与药学院开展“药公益”等。同时,中大还开放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物力资源与中大附中共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从2017年起与广州市第十六中学联合开展学分延伸计划,至今已开设4个学期。3月28日,广外在十六中开设的小语种学分延伸课程正式开课,含日语、德语、法语各两个班,共有212名中学生报名参与课程,由来自西语学院和日语学院的研究生授课。

  广外相关负责人表示:“学分延伸计划是我校为加强与优质生源基地学校的合作,共同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而实施的一个重要项目。该项目有助于拓宽中学生视野,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