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般若《木屋之火》 |
黄般若《月夜奔马图》 |
黄般若 《罗汉》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李偲毓 图/主办方提供 4月15日至7月15日,“万千世界——黄般若艺术回顾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历代绘画馆展出。今年适逢广东绘画大家、收藏家黄般若诞辰120周年,本次展览汇聚广州艺术博物院新近收藏,及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东莞莞城图书馆、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机构的精品,创作类型全、作品质量佳、时代跨度大。 本次展览缘起黄般若后人的重点捐赠。今年年初,黄般若后人黄大成、黄大德将父亲黄般若的作品及其藏品162件套(实物232件)全部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并作重点展示与研究。本次“黄般若作品及藏品捐赠收藏”项目入选“2021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批作品的入藏,不仅能使广州艺术博物院关于近现代广东书画的收藏更为充实,同时对推动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发展以及广东美术史研究与展览策划也大有裨益。 从师法古人到师法自然 本次展览由黄般若的花鸟画、黄般若的人物画、黄般若的山水画、黄般若友朋书画、黄般若的鉴藏五大部分组成,立体呈现黄般若的艺术生平、师友交往和艺术成就。 展览分别以“由奇入正”“守正出新”“别出新天”概述黄般若的花鸟画、人物画及山水画特色。早年的黄般若,绘画师承其叔父黄少梅,并通过黄少梅的关系结交其时聚居广州的画坛名宿及书画鉴藏家,通过观赏、临摹大量的明清画迹领悟传统绘画的笔墨真趣。其花鸟画另辟蹊径,从陈洪绶、华嵒等人的作品入手,作品风格或古雅淡逸,或灵动幽远,意境清新。 黄般若的人物画,早年师法华嵒、陈洪绶。在白描人物、漫画等创作上,近承潘达微、郑侣泉等,远受苏六朋、苏仁山等人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还涉足报纸媒体的商业广告以及插画。及至上世纪40年代,他在对古人传移摹写的基础上自出机杼,开始逐渐呈现其个人的风格,以观音、罗汉等佛像画作最有成就,作品庄严高古,构图新颖,别具一格。 黄般若山水早年参法石涛,而其晚年山水作品则尽弃古法,别出新天。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陪同张大千、黄宾虹在香港写生,受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中国画写生观念影响至深。50年代定居香港后,他的足迹遍及港九新界和离岛,以香港景物入画,同时多次回内地观光写生,参加艺术座谈。五六十年代内地国画界努力探索如何用新的笔墨和形式表现“山河新貌”,移居香港的黄般若也在思考如何创新,如何表现实景山水。这一时期他的山水画作,以极具个人特点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语言,重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 交游广泛善于鉴藏 展览中“黄般若友朋书画”部分最能反映20世纪中国美术进程。黄般若一生交游广泛,早年频繁往返广州、上海、香港、澳门等地,晚年又多次回内地观光写生,参加艺术座谈,因此他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画家、鉴藏家均有密切交往。 其交游圈中,除了众多活跃其时的省港澳文化界人士外,还包括旅居沪上、北京以及曾到访广东的潘飞声、黄宾虹、吴湖帆、郑午昌、叶恭绰、黄苗子、黄永玉、张大千等名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与艺术创作上与黄般若互相影响,彼此成就。 黄般若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画鉴藏家、书画经纪人、书画展览策划者。二十岁出头的黄般若已开始涉足古代书画尤其是广东书画的收藏。他以有限的财力收罗过不少中国名画剧迹,诸如黄道周书法卷、石涛《黄砚旅诗意图册》等。经其过眼的历代书画名迹不胜枚举。在广东书画文物的鉴赏、整理、研究与展览方面,黄般若的贡献尤其重要。他曾任1940年广东文物展的筹备委员,1946年至1947年任广东文献馆整理组组长等职,20世纪60年代任香港大会堂美术馆顾问,曾参与组织、策划省港两地多个重要的文物展览。 在艺术史上给他相当的评价 几位当代重要的艺术评论家对黄般若的绘画都予以极高的评价。原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高美庆博士,曾盛赞其《罗汉》《云火观音》“堪称现代佛画的经典之作”,其晚年的香港山水画是“在博厚的传统基础上创造具有现代形态的中国画”,因此,考其主张和事业,他的历史定位始终归属于“中国文人画的大传统”。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屈志仁先生盛赞黄般若是精于鉴别的画家,“在近代广东画坛上处于领导地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认为,“中国画革新的问题无非就是两派,一派借助外国的经验,一派从传统出发,把传统加以延伸,比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黄般若”, “黄般若的山水画得文人画之精髓”,“他在艺术史上应有定位,应给他相当的评价”。 链接: 黄般若(1901—1968),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署波若,广东东莞人。少年时代受潘达微、黄少梅等前辈影响开始习画,以花鸟、人物最为擅长。1923年,与潘致中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1925年,该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他为该会骨干成员。1927年,以一支健笔与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等展开论争,时称“方黄之争”,对现代广东美术影响深远。 1949年,黄般若移居香港,以香江山水入画,一改早年“师古”“化古”的方式,以雄浑灵动的笔墨全新阐释文人写意山水画,达到其艺术的顶峰。除精于绘画外,黄般若还善鉴别,多著述,爱收藏,且生平交游广泛,曾参与组织、举办省港两地多个与古代文物、广东文物相关的展览,对广东文物的整理、收藏与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记者手记:以火为题,英雄手段 居港期间的黄般若走出摹古,从艺术技法和题材上均形成个人风格。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收藏的《木屋之火》。黄般若多次以火烧木屋,以火迫迁的惨景作为创作题材,《木屋之火》可谓代表之作,直接反映香港上世纪50年代发生的九龙石硖尾木屋大火。 据香港掌故大家许礼平回忆,黄般若所画另幅《木屋之火》上,有张大千题跋,云:“此般翁状眼前景色,仿佛若奔走呼号之声从纸上出,令观者目悸心骇,欲哭无泪,当与郑侠《流民图》并传千古也。”许礼平认为,以宋代郑侠写《流民图》来类比此画,极为允当:郑侠与黄般若可谓无独有偶,都是为民发声的画家,是美术史遥阔长空上的两颗晨星。 而在今日展出的版本中,有许菊初的诗跋:“罡风不入乌衣巷,野火常资落叶媒。我亦天涯飘未定,何堪相对劫余灰。般若我兄大方家属题,庚子重阳晚香许菊初。”此诗虽只四句七言,却能咬实题意,联系身世,直抒胸怀而又意在言外,自然流丽而又有掩抑,可见一代香江文人的高度与特点。(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