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教育也关注“用户体验”:

这所高校信息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4月27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崔文灿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Python程序设计 学校供图

  

  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控制?如何评价学生专业适应性?过去,每三年调整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曾让高校教师难以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群所设计的全过程、多层次质量保证体系则改变了这一被动局面。

  从2015年至今,这个融合了“授权评价-梯级适应-能力测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面向专业群3100多学生,进行了职业能力测评和专业适应性评价,实现了专业集群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跟踪和精准调校,确保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紧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达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实时动态观察学生“用户感受”

  

  “信息专业外部的环境发展太快了,”学校信息学院副院长齐攀说,“一方面是学生自己对于学习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外部产业环境的适应性。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跟外部环境跟得紧一些,不希望三年培养出来后,学生学到的技术已被更新换代。”

  有感于信息专业内容动态更新之频、之快,信息学院自2012年起关注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用信息学院副院长庄越的话来说,希望能实时动态观察学生的“用户感受”。

  每所学校都会有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手段,但具体到从某个专业上做系统性监控的体系就不多见了。那么,信息学院这套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有何创新点?齐攀介绍,首先这套体系实现了从入口到过程,再到出口的全链条保障,跟每个教学环节都对应上;第二个亮点则是拥有先进的具体测评方法,如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创新地将德国“COMET能力测评”体系“为我所用”。

  在关注“用户体验”上,按“新生适应性-专业学习适应性-岗前职业适应性”构建了梯级的专业适应性评价框架,从主观行为和专业环境两个维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道德素养四个模块,关注学生在校成长全过程。大一下学期,学校开展“新生适应性调查”,通过分析发现新生适应大学过程的状态变化,一是建议学生自我明确专业学习目标,是否需要申请转专业;二是调适个人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能;三是为专业及二级学院开展新生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有效实施新生服务和指导工作,缩短新生的过渡期。

  在大二上学期开展的“专业学习适应性调查”,则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个人专业发展认知,建立合适的专业发展规划,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学习效能。同时,专业及时调整教学实施,如该校软件技术专业从专业、课程层面规范了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制定了学习成果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了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使专业教学更好地赋能学生。

  大三下学期通过开展的“岗前职业适应性调查”,了解学生在岗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吻合度,从而改善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实施,提升学生的就业体验。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向好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到要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适应性评价无疑有效降低了在校生的学业倦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近4年,信息学院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超过90%,实现了信息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跟踪和精准调校,确保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紧跟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达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该人才质量保证体系实施以来,毕业生教学满意度、教育目标达成度、专业对口率和雇主满意度分别提升10%、23%、5%和13%,岗位晋升时间缩短1~1.5年,学生屡获职业技能竞赛大奖。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信息技术专业群毕业生就业半年后平均月薪的追踪数据,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群的毕业生月收入较全国骨干高职院校毕业生高出300-600元,学生就业相关度高出全国骨干校10个百分点。   (文/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