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培训基地落地“星海故里”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4月29日        版次:A07G    栏目:    作者:张豪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豪

  

  农村垃圾分类如何践行?“星海故里”探索“湴湄模式”!4月28日,“垃圾分类新时尚 幸福生活共缔造”——南沙区“农村垃圾分类星海故里湴湄模式”现场会在榄核镇湴湄村举行,广州市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培训基地及首个农村垃圾分类理事会正式揭牌成立,未来这里将成为南沙区农村垃圾分类的“黄埔军校”。

  

  A

  小村里垃圾收运竟是“公交式”

  

  从广州市区向南驶入星海大道,右拐驶入星海路走到尽头就是“星海故居”——榄核镇湴湄村。驶入村口,一个全新打造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出现在眼前。这里不仅配备了垃圾投放处,温馨配备了洗手池、洗手液、卫生纸等“六小件”,还有大件垃圾回收、分拣等特色服务。再往前走则发现,家家户户都配备了垃圾分类桶,实现了在家就可对垃圾进行分类。

  “湴湄村约有1000户3000人,根据湴湄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推出了‘公交式’桶装桶运收运制度,打通了村民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榄核镇垃圾分类负责人王俊告诉记者,所谓“公交式”收运制度可以用20个字概括:每户配小桶,家里分好类,定时上门收,误时专门投。“平时村民们家里都配置了小桶并进行分类,我们请收运公司每天在固定时间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如果错过了时间,村民可以自己投到误时投放点。”

  垃圾分类“公交车”走进了村民家中,让村民的垃圾分类有了更智能的体验。每户村民家中小桶上都有二维码,负责收运的工作人员会对分好类的垃圾进行称重并在系统上进行登记,村民扫二维码就能知道自己家产生了多少不同类别的垃圾,当累计到一定重量时便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

  “考虑到村民们爱种菜的特点,我们将把厨余垃圾统一收集后在最近的处理厂处理成肥料,然后根据村民累计的厨余垃圾重量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村民。”王俊说。

  

  B

  打造全市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培训基地

  

  除了独具特色的收运模式,步入湴湄村,人们会发现这里垃圾分类氛围特别浓郁。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湴湄村的三个馆——垃圾分类科普馆、冼星海纪念馆、星海艺术馆。依托于这“三馆”,在当天的现场会上,正式宣告全市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培训基地在湴湄村成立。

  垃圾分类科普馆位于湴湄村星海公园,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点”。该馆占地面积约193.45平方米,2020年12月21日正式竣工,融入星海精神,设置党建示范区、多媒体体验区、分类游戏互动体验区等三大区域,是南沙区首个农村垃圾分类展览馆。

  如果说垃圾分类科普馆的主要职能是科普宣传,那冼星海纪念馆就成了“星海精神”践行垃圾分类的传承基地,而星海艺术馆则成了垃圾分类“湴湄模式”的宣教基地。

  按照设想,湴湄村将以“星海精神”为内涵“三馆联动”,通过文化培育、宣教、培训、竞赛等模式,打造南沙区农村垃圾分类的“黄埔军校”。

  “第一步,我们将对湴湄村‘公交式’桶装桶运收运制度现场宣教,实现‘湴湄模式’对全镇23条村、1个居委、2个农场进行宣教全覆盖;第二步,我们将联动省、市、区垃圾分类专家,创设农村垃圾分类课程,开展常态化培训;第三步,我们将把该基地定点为南沙区农村垃圾分类培训机构,对全区农村负责人、垃圾分类负责人等进行轮训,并欢迎各村委开展组团参观式培训,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榄核镇垃圾分类相关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星海故里”村民,湴湄村自发组建了全市首个农村垃圾分类理事会,将自下而上推进这项新时尚落地生根。4月28日,首届理事会的17位理事获颁聘书。

  记者了解到,这17名理事由党员、村委会代表、长者乡贤、村民代表以及志愿者组成,将为湴湄村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他们还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垃圾分类实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