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穿越时空 从古地图窥探广州历史原貌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10日        版次:A12    栏目:珍藏一座城的记忆(1)    作者:施沛霖

     《广州城及城郊全图》 制图者: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富文 制图年代:1855年 原件收藏机构:美国国会图书馆 由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复制并提供

     《从珠江江面远眺广州城景图》 制图者:[荷]纽荷夫 制图年代:1665年 原件收藏机构:哈佛大学图书馆 由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复制并提供

     《东印度地图》 制图者:[葡]多拉多 制图年代:1543年 原件收藏机构:亨廷顿图书馆 由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复制并提供

     《从广州到北京内河航线图》 制图者:[荷]芬彭士 制图年代:1668年 原件收藏机构: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由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复制并提供

  

  开篇语

  

  身为广州人,有理由为这座城感到骄傲: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广州是最早见诸西方地图和文献中的中国城市之一;清朝一口通商,造就十三行长达85年的辉煌;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

  千年商都,因贸易而兴盛,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南中国海岸上的一座巨港,一线城市的鲜明坐标。

  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这座城有云山珠水、岭南风物,富人间烟火气、温暖人情味。

  珍藏关于这座城的记忆,是人们热爱它的一种方式。从今期起,我们将从一系列珍贵的藏品与它们背后的故事中,认识一座不一样的广州城。

  

  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地图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舆图”,舆者,载物之意。在方寸之间可览山川壮阔,可知地理大势,可晓人文踪迹,咫尺千里,纵贯东西,横穿南北。时至今日,人们站在几百年前的古地图前,仍能跨越时空,窥探鲜活生动的历史原貌。

  有关广州的古地图,是广州作为早期全球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城市的重要见证。这些泛黄的古地图、老地图,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从中可解读厚重的城市历史,感受城市发展的脉络和沧海桑田的变化。

  正如专家们所说,通过丰富的广州古地图,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广州的历史,深入思考广州过去在全球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以及未来的城市定位。

  

  专家说

  

  受访嘉宾

  

  ●杨迅凌

  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助理馆长,从事古地图收集与研究

  

  ●赵新良

  澳门大学历史系博士,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澳门财政史、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广东地方文献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广东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从另一视角认识广州

  

  羊城晚报记者:研究与收藏广州的古地图、老地图,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赵新良:地图和文字文献互为补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故古人有“左图右史”之说。地图作为特定时空信息、历史事件和风俗信仰的历史承载者,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广州古地图表现了广州府治下的州县地理山川形势、道里路程及广州府城内部的城市形态。通过丰富的广州古地图,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诠释广州的历史,勾勒描绘广州城市城区的历史变迁,预测广州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突显与思考广州在中西交通、贸易、文化交流以及早期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广州在中国南部沿海的中心地位,有助于认识今日广州之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性。

  杨迅凌:澳门科技大学从2013年启动“全球地图中的澳门”项目,以全球史的视角和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为线索,收集和复制海内外的中外文古地图,至今已经收集超过7000张。有关广州的中文传统舆图,国内的收藏已经比较丰富,所以澳科大的收集重点是西方人绘制的地图。

  大家知道,明清两代的澳门属于广州府治下香山县的恭常都,加上澳门和广州是这一时期西方使团或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往北京的唯一合法通道的起点,所以我们收集的地图中有不少关于广州的内容。

  我认为研究与收藏广州的古地图,意义和价值在于:了解广州在中国历史以及全球史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并通过古地图还原当时人们对广州的认知,为广州城的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图像证据。

  羊城晚报记者:从保留下来的几百年间的广州古地图中,可以看到广州城市发展的脉络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它在珠三角、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如何?

  赵新良: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是南中国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众多的古地图反映出广州深厚的海洋文化特质,我们可以通过广州古港与海上丝绸之路来认识。

  由于广州优越的地理环境,秦汉以来成为中国海贸的中心,自3世纪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位置被泉州取代,但是广州仍是中国第二大港,在海上丝绸之路2000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明清时期,广州更是长期处于“一口通商”的局面。以广州黄埔港为始发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中国海洋贸易中心的历史地位。

  目前保存的广州市内海上丝绸之路遗址有20多处,包括南海神庙、怀圣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古墓、华林寺、莲花塔、沙面西式建筑等,这些在广州古地图中也有所反映。

  同时,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各国古地图中也有不少广州古地图。有别于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人进入广州城对城市内部细节进行测绘,在此之前早期西方古地图主要表现的是广州在早期中西贸易航线上的重要枢纽地位——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广州是最早见诸西方地图和文献中的中国城市之一,是广州作为早期全球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城市的见证。

  面向海洋,也形成了广州这座城市特有的开放、包容、内敛、务实的城市品格。

  杨迅凌:我仅从图书馆收集资料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广州是华南的中心城市,联系着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16-19世纪,广州与澳门两个城市在西方地图上常常同时出现,可谓是相伴相生的关系。

  第二,从西方反映“粤道”的地图可以看到,广州、澳门作为粤道的起点(终点),通过北江联系着华南与中国内陆。从清道光年间梁廷枏所著的《海国四说·粤道贡国》中可知,“粤道”是西洋贡国、传教士进入中国的唯一合法通道。

  第三,广州和澳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海上丝路与陆上丝路的商品在这里交易,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融。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包括经南海、印度洋,绕过非洲前往欧洲的航线,还包括了穿越太平洋到美洲的航线。

  第四,广州与澳门通过西江向西南地区辐射,发挥影响力。

  最后,广州城市发展的布局也适应上述这些需要。从明中叶到清中晚期,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口岸,但当时西洋人却不允许随意进入城内。在17世纪至19世纪时期的广州城区地图中,北城(满城)、南城(汉城)、怀远驿、城外的十三行等名称标注,可以一一印证这段历史。

  

  百年古地图,解读城市发展脉络

  

  羊城晚报记者: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广州古地图情况如何?

  杨迅凌:由于上述原因,我们馆藏的与广州有关的中外古地图非常多。虽然城区平面图不是我们的收藏重点,但各个时期的广州城图也有20幅左右。

  从表现的内容主题来划分,主要类型包括:广州城图,表现不同时期广州城区的历史变迁;广州城地志画,主要是从珠江洋面眺望广州城的景观;广州府地图,这一区域大致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粤港澳大湾区”;华南地区海图,包括西方的航海图,以及中国传统沿海图与海防图;广州至北京路程图,主要由西方人绘制,表现明清时期广州对内对外关系;澳门至广州航道图,主要由西方人绘制,表现明清时期澳门前往广州的航道;以及区域地图、全国地图、世界地图中的广州。

  在古地图中,反映出不同层面的广州,如西方地图中的广州、广州之内外交通、广东省城风貌、广州城市规划、珠江航道图等。

  羊城晚报记者:在您见过或查阅到的关于广州的古地图中,最早的地图是哪一张?令您印象最深的广州古地图是哪一张?

  杨迅凌:1512年,葡萄牙人罗德里格斯(Francisco Rodriguez)根据爪哇人绘制的地图改绘、集中绘制的《通往广州的珠江入口处图》,被认为是迄今所知西方人最早绘制的广州城图。该图绘制了明代广州府的城市形态。在这张地图中,广州古城不是分为南北城区,而是由“回”字形的内城、外城组成(参看《永乐大典》11905卷)。绘制者在图中把广州注记为“a Çidade da china”。

  而令我印象较深的,是1855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富文(Vrooman)绘制的《广州城及城郊全图》,彩色套印本。该地图绘制范围北至越秀山镇海楼,南至珠江南岸海幢寺,东至今天东山区的太监寺和东山庙,西至今天荔湾区的仁威庙。由于绘制精良,该图不断被刊印和重制。富文绘制的地图是第一张准确绘制广州城内部构成、区域、街道和主要建筑的地图,是广州古地图与现代实测城市地图的衔接点,反映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肌理与脉络。

  赵新良:现存于梵蒂冈图书馆的1529年里贝罗世界地图中,在珠江口位置的东侧标记了“广东(省城)”(“cantam”,粤语“广东”二字的葡语对音),这是早期葡萄牙地图中对广州的书写形式之一。但遗憾的是,我并未看到过这幅地图。

  目前我所看过最早的有关广州的地图是《永乐大典广州府境之图》,图中已出现“广州”二字。这幅地图完备标注出广州的重要地点,例如衙署、寺塔、军营等。据称这是目前能查看到的广州最早的城市地图。

  2019年年底,由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主办,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协办的“全球地图中的广州”地图展在广州开展,在80幅古地图展品中,1668年荷兰制图师芬彭士所绘《从广州到北京内河航线图》尤其引人注目。路线以广州(“Canton”)为内陆的起点,经过三水沿北江一路而上到达南雄,在那里翻越唯一一段约七十华里的大庾岭山路后进入江西赣江,沿赣江顺流而下经鄱阳湖入长江,经江南(今安徽、江苏两省)从扬州转入京杭大运河北上直抵北京。从明末到鸦片战争以前,大多数西方来华使团和传教士都是以澳门和广州为起点,沿着这条内河航线前往北京或深入中国内地,他们带来的西方知识、技术和贸易品也沿着这条路线向中国腹地扩散。这条路是16-19世纪一条最为重要的中西贸易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之路,而广州不只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更是内接全国各地的重要节点城市。

  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对广州等城市古地图的研究情况如何?

  赵新良:目前学术界从城市古地图的角度展开较多研究,其中上海、北京、澳门等城市走在前列,广州古地图的收藏与研究工作也有较大进展,学者从城市历史变迁、城市规划建设、中西交流窗口等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随着新资料的发现,仍有不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