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整治“饭圈”问题需常态化、一盘棋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10日        版次:A06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朱昌俊

    

  □朱昌俊

  

  在8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当前网站平台上存在的“饭圈”谩骂互撕、挑动对立、刷量控评,包括教唆过度消费甚至大额消费、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和现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表示,将清理有害信息,坚决处置职业黑粉、恶意营销的群组账号,同时坚决处置纵容乱象的网站平台,特别是对屡教不改的网站平台从严从重处罚。

  最近,某节目闹出的为偶像投票“倒牛奶”的荒唐戏码引发全网关注,也再次将某种由来已久的病态“饭圈”文化推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之下。这次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也对此给予了直接回应。不过,此次相关部门开启对于非理性应援、病态追星等现象的整治行动,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健康“三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该看到,近些年随着网络追星文化的兴起,一些非理性追星行为的确是层出不穷。像粉丝为偶像打榜,不惜砸钱刷流量,引发网络骂战、互撕的现象就比比皆是;还有一些甚至借助人肉搜索、造谣攻击来“批”倒对方。更让人忧心的是,一些未成年人粉丝加入其中,无论是为偶像过度消费,还是参与站队打榜,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可以说,对此进行规范引导和深度治理,已经势不容缓。事实上,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多位人大代表提出要整顿无底线追星行为。此次治理行动,无疑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一次呼应。

  其实,去年相关部门就在暑期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治理行动,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及饭圈互撕”等问题。但现实表明,相关成效仍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病态“饭圈”和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现象的形成,有着明显的社会结构性原因,而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的个人“走偏”。比如,“饭圈”就直接对应着当前的流量明星造星机制。像一个练习生,不管有没有实力和自己的代表作,只要获取了足够多的人气,就能够谋求不菲的商业价值,这自然催生了利益相关者在攫取流量上的不择手段。而“疯狂”的粉丝只是台前的“木偶”,背后则是资本、平台等的联手操纵。如这次“倒奶”事件中就曝出一个细节,有参与的打投(打榜投票)女孩称——我们只买奶卡和二维码,连奶都看不到,由此可见背后的“水”之深。

  因此,要彻底净化病态的“饭圈”文化,遏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就要彻底压缩一些平台和资本“操纵”粉丝的空间。这方面,此次相关部门的治理对策就有直接体现。如明确要求,按照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督导网站平台组建专门团队加强日常研判,处置不良信息;建立粉丝社群管理机制,对重点人、重点账号分类施策。说到底,就是要切断平台和资本为病态追星推波助澜的渠道。

  此外,大量年轻人乃至未成年人的无底线追星,说到底也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它突显的是一种社会亚文化表现形式,其背后可能蕴藏着年轻人的新思潮、新的价值观,这些都需要在教育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因此,相关部门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饭圈”群体行为模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入研究,指导相关网站平台制定社区规则,规范粉丝群体网络行为,尽量从本源上解决问题,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像学校层面就完全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真正让青少年能够理性看待偶像,看待追星。

  “饭圈”问题,一端连着网络空间的规范程度、影视文化的行业生态,一端连着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其成因比较复杂。这决定了对其治理也必须有常态化和一盘棋的思维,任何“单兵突进”都可能力有不逮。希望这次行动能稳步推进,积累经验,形成长效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