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实验室落户深圳光明区,助力深圳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晓旭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深圳处于内外循环交汇的重要位置。当前,深圳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5月13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开幕,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多位政协委员提交建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等建言献策,助力深圳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创新体制解决“缺芯少核”问题 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员会建议,深圳应该以构建产业链集群为目标,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以集成电路为例,建议围绕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进行产业链招商。在深圳布局芯片设计产业园,在周边城市布局晶圆厂以及封装测试产业链,并在深圳集中开展EDA工具国产替代研究和产业化招商,以及集成电路材料研究和集成电路专用装备国产替代研究。 针对产业链“缺芯少核”问题,深圳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建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探索建立央地协同的新型举国体制,鼓励深圳各类创新主体承担或参与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积极争取发起或参与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构建梯度攻关计划,聚焦芯片的体系架构、高性能的IP核、EDA软件、操作系统、工业母机、重大装备等领域发力,打造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力争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拿出更多硬核自主产品。 加速高校高质量专利创造转化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大短板,也是实施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的重点。记者了解到,深圳以立法形式确立,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20年投入44.85亿元,占比达38%。 深圳市政协委员李飞认为,目前深圳已逐步转变为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支撑比翼齐飞的平衡创新局面。“当高校、科研机构在深圳形成集群优势后,如何发挥这些机构的基础创新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变成一个突出问题。”李飞表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如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专利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变。 李飞建议,要从加强高质量知识产权布局入手,改变高校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将质量作为评价标准,把是否被认定为高质量专利、是否与产业化对接等纳入新的考核体系,构建一个高质量专利创造和转化的“加速器”。 打造未来全球“时尚创意之都” 深圳品牌在全球话语权不断增强。深圳市政协委员罗峥认为,深圳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尚产业要对标全球高水准,如纽约、伦敦、巴黎、米兰四大时尚之都,加快把深圳打造成未来全球“时尚创意之都”,让时尚产业成为深圳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深圳市政协委员高锦民表示,深圳的独特优势就是高科技产业,深圳应利用好本土优势发展新消费,引领新时尚,通过消费升级促进高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锦民建议,深圳应扶持一批电子时尚产品的龙头品牌,并打造引领时尚的高科技产品消费商圈,“升级华强北电子市场成为体验式高科技时尚产品市场,并在其他区域多点复制,实现多元化高科技时尚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