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各主要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专家表示,应尽快建立统一的防沉迷标准,以行业合力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各尽其责,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5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网络沉迷问题相伴而生,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不足,容易被诱惑,陷入网络之中。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于“六一”正式实施,明确强化网络保护,强调防沉迷系统需发挥应有作用,乃是送给孩子们的最佳礼物。 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学生占比最多,达21%。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同时,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衍生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诸如天价充值、打赏、荒废学业、家庭矛盾冲突等,甚至酿出了惨痛的悲剧事件。 国家网信办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采取统一运行模式和功能标准,在“青少年模式”下每日使用时长限定为累计40分钟,关闭站内搜索、弹幕评论、内容分享、私信聊天、拍摄发布、充值打赏等功能,仅推荐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确保内容池更健康更有益。而针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早在2007年就已上线,并陆续改善。目前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基本建成,今年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 由此可见,防沉迷系统已实现全面覆盖,常见的网络应用都必须强制接入,包括各大社交、游戏、直播等平台,以达到全面监管、全面控制的效果,督促平台遵守法规,履行社会责任,避免孩子过度沉迷网络之中,从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目前,各主要网络平台均已升级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提供寓教于乐的健康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 现在的青少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已经全面普及,单纯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不现实,也会延误孩子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利于未来成长。社会各界应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采用防沉迷系统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杜绝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而是发挥系统的限制与监管功能,帮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互联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防沉迷系统对网络平台的业绩形成冲击,会影响到相当一部分收入和利润,这也是之前平台消极对待的主要因素,导致防沉迷系统未能发挥效力。因此,在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后,监管部门要对平台加强监督约束,督促其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和标准,对阳奉阴违者依法重罚,严重者将其吊证处置,以彰显监管层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决心,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
即时新闻
升级版“防沉迷系统”是给儿童节的最佳礼物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25日
版次:A09G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