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院士(右二)与科研人员讨论工作(资料照片) |
84岁的彭士禄在三亚度假时仍在搞计算(资料照片) |
彭士禄(前右二)到工厂调研(资料照片) |
文/图 新华社 3月30日,渤海之滨。天空蔚蓝澄澈,海面碧波万顷。这一天,彭士禄院士的骨灰被撒入大海。彭士禄将与他热爱的核潜艇相伴,永远守卫着祖国的大海。 今年3月22日,这位96岁的老人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面对这么多头衔,彭士禄更喜欢称自己“永远是一头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 一个准则 只要祖国需要 彭士禄的父亲是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 3岁母亲牺牲,4岁父亲就义,童年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14岁参加革命,成为一名抗日小战士;1940年被送抵延安,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刻苦学习。 1956年,在苏联学习化工机械即将毕业时,彭士禄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中央决定选派一批优秀的留学生改行学习原子能专业。面对愿不愿意改行的问题,年轻的彭士禄坚定地回答:“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从此,他的人生就与祖国的核动力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祖国需要”,成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从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无不倾注了他的汗水和心血。 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提升功率试验期间,他把被子搬进厂房,24小时连轴转,以便随时发现、分析试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当场解决问题。 核潜艇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时,他随艇出海,临行前,对妻子说:“放心,这次一定能成功,我有信心。万一喂了王八,你也别哭。” 49岁那年,他在工作中突发急性胃穿孔,胃部切除了四分之三,但他不到一个月就出了院,又开始超负荷工作起来。 不居功、不求名、不逐利,彭士禄将毕生智慧都倾注于科技报国上;奋斗不息、躬耕不止的精神,无时无刻不澎湃着信仰的力量。 “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彭士禄这样说。 两件大事 造核潜艇、建核电站 “我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一是建核电站。”彭士禄表示。 核潜艇被认为是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杀手锏。上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等先后拥有了核潜艇。 1958年,中国研制核潜艇工程启动。曾经,人们寄希望苏联给予核潜艇研制技术援助,但苏联没有答应。毛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彭士禄受命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当时,只有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加上一个玩具模型——我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近乎为零。 没有核潜艇资料,就参考国外核电站搞理论研究、方案设计;缺乏核专业人才,就边研究边打造人才队伍;为了验证一个参数,他们常常三班倒,夜以继日地连算好几天……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彭士禄被人们称为“彭拍板”“彭大胆”。他说,凡事有七分把握就“拍”了,余下三分通过实践去解决。 “科技人员最珍惜时间,时间是生命,是效益,是财富。有些问题只有赶快定下来,通过实践再看看,错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这比无休止的争论要高效得多。”他说。 采用什么堆型?建不建陆上模式堆?面对一系列的尖锐争论,彭士禄力主建设陆上模式堆,进行核动力装置的各种性能试验。虽然这比直接建核潜艇要额外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但这样能进行科学验证,充分释放风险,确保核潜艇研制一次成功。这一思路最终被采纳,并成为确保我国核潜艇顺利研制的关键一环。 中国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让核能服务于社会、实现和平运用核能,是彭士禄等核动力专家的心愿。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决定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造内地大型商用核电站项目。彭士禄担任总指挥,又全身心地扑到核电站的筹备和建设中去。 他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秦山二期核电站筹建时,彭士禄提出光靠外国不是办法,向中央领导建议“要‘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建设核电站”。“后来就确定搞60万千瓦,自力更生、以我为主来设计建设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说,“一定要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个心愿 永远心系祖国核事业发展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彭士禄这个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一度都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直到几十年后,隐姓埋名30年的彭士禄,才作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走进人们的视野。 有人称彭士禄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坚决不同意。“对我来说这是贪天之功,我不接受!”彭士禄说,“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颗螺丝钉。” 2017年,彭士禄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却毅然将全部奖金捐献出来,作为人才奖励基金,奖励在核动力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年轻人。 女儿彭洁跟父亲开玩笑:“你获奖得了这么多的奖金,给我点多好。”彭士禄跟孩子说,这个钱也不是自己的,而是国家的。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一生都要尽全力回馈祖国。 晚年的彭士禄说,他有三个心愿—— 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 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 三是盼望祖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这三个心愿中,“祖国”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 从自主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到建设秦山、大亚湾等一批先进核电站,再到自主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几十年来,我国核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背后是以彭士禄为代表的一大批核工业人的无私奉献。 2020年1月15日,中国核工业创建65周年。已经95岁的彭士禄念念不忘的还是国家的核事业。“我们核工业必须做大做强,新一代的核工业人,要努力加油干,你们是最棒的。” 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 在老一辈核工业人耕耘、开荒的大路上,中国核事业正继续澎湃前行。 新华时评 永做“拓荒牛” 为了祖国和人民 “我属牛,永远是一头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言为心声,彭士禄院士用毕生心血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他的奋斗精神、工作作风、高尚情怀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他敢为人先,是名副其实的“拓荒牛”。从担任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到指挥大亚湾核电站筹建,再到自行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他的每一步都是别人未曾走过的。 他和同事们白手起家,无惧艰辛。没有核潜艇资料,就参考国外核电站搞理论研究、方案设计;缺乏人才,就边研究边打造队伍;为了验证一个参数,他们常常夜以继日地连算好几天。他提出建设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力主核电站搞压水堆,成为我国核潜艇、核电站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 他有个雅号叫“彭拍板”,遇到问题,无论争论多激烈、风险有多大,他都敢于拍板。这源于他术业专精的自信,更出于他对事业的忠诚和担当。 在做出的巨大贡献面前,他始终谦逊低调:“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颗螺丝钉。”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后,他将全部奖金捐献给组织,奖励在核动力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就的年轻人。 成就伟大事业需要有伟大精神。向彭老致敬,更要以彭老为榜样,发扬他勇攀高峰、甘做“拓荒牛”、“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为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