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追寻十八军进藏老战士们的历史记忆

西藏已成为他们一生的牵挂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28日        版次:A05    栏目: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七十越千年 粤藏同心换新天    作者:李钢、温建敏

     张庆冲探访十八军老战士何蜀江(中),追忆当年进藏的人和事 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温建敏(除署名外)

  

  走进位于波密县委大院内的红楼(原扎木中心县委办公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会看到一面墙,墙上是一幅幅老人的照片,或者当年,或者如今。212位老人,平均年龄91.7岁(2018年)。

  照片上有一行字:致敬“十八军”·感恩“老西藏”。

  1950年年初,中央决定挺进西藏。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落在了当时原定驻扎富庶川南的十八军身上。修路、搭桥、平叛、建设,十八军官兵不辱使命,为西藏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70年后,当年的官兵们逐渐凋零。此时,一场寻找十八军老战士、挽救历史记忆的行动开始了。

  

  

  为追寻红色历史开始寻找老战士

  

  2016年,大学毕业的张庆冲来到波密工作。他说,当时就是冲着西藏的风光而来,想着干几年就回内地去。2018年,波密县准备将红楼改造成红色历史纪念馆,布展的工作交给了新闻专业出身的张庆冲。

  原本以为很简单,等到着手准备,张庆冲却发现,由于西藏地区修地方志是从本世纪才开始,当年的历史资料极度缺乏,最近的一张红楼的照片拍摄于2004年。一条关于十八军后代赴河南寻根的消息启发了他。他想,为什么不去找还健在的老战士们?自此,他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户。

  张庆冲找到了不少当年的老战士。一开始,他见到这些老人就会问,还有当年的老照片么?还有当年的老物件么?随着寻访活动的深入,张庆冲意识到,他从这些老人身上获得的,已经不止是那些展品。

  

  “无情”的人对西藏却情深义重

  

  “你不用采访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没有感情,没有亲情。”当张庆冲拜访一位十八军老战士时,老战士的女儿却对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从她的口中,张庆冲了解到,她的父母同是首批进藏的十八军干部。那时候,老家的爷爷奶奶天天牵肠挂肚,盼望新中国成立后儿子能够回家给他们养老,而她兄妹三人最大的只有六岁,希望有父母相伴。但是,进藏,义无反顾。14岁前,女儿的记忆里从未有过父母的模样。

  张庆冲见到这位女儿眼中“无情”的父亲,老人一把抓住他的手,向着这位来自西藏的“家乡人”滔滔不绝,讲述着当年的人和事,宛如就发生在昨天。

  三年后,老人已去世。张庆冲再去成都,请这位女儿喝茶。他对这位十八军后代说,十八军是英雄部队,他们要承受征途的艰险,要背负亲人的不理解,但是你们的父辈太厉害了,他们为了西藏的解放和建设,放下儿女情长,踏冰卧雪,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就是英雄,而且也应该成为你们心中的英雄。

  

  

  翻越十几座雪山趟着冰水进藏

  

  与越来越多的老战士攀谈,张庆冲发现,当年的他们,有过抱怨甚至动摇。但一系列的思想宣传工作,让这支英雄的部队重新抖擞了精神。政委谭冠三舍家前行,军长张国华背着三岁的女儿难难进藏,不幸的是,因为高原病,难难在雅安去世,成为十八军进藏进程中牺牲最早、年纪最小的“战士”。

  进藏之路不好走。张庆冲曾经重走了十八军进藏之路。4000米以上的雪山有16座,6000米以上的雪上有2座。

  当年在雪山之上,十八军的官兵们三人一组,下面铺三层褥子,上面盖三层被子,抱团睡觉。第二天起床号响起,依然有同志再也没能站起来。

  遇到冰河,如果穿着裤子过冰河,上了岸,裤子就变成冰裤子,迈不开步。男同志脱下棉裤,顶在头上,女同志把棉衣裤换成单衣,要么趟水过河,要么抱着木头游过去。冰寒刺骨的河水,给不少战士留下了终身的病痛,很多女战士从此失去了做母亲的能力。

  

  17本日记宛如一本地方史志

  

  在红楼中,陈列着一摞已泛黄的日记本。整整17本,时间跨度从1949年至1966年。这套日记极为珍贵,不够清晰的波密地区的历史脉络,日记中却记载得清清楚楚,人物、时间、事件,宛如一本地方史志。“没有儿女情长,只有工作的记录、心得体会、革命思想。”张庆冲说。

  日记的拥有者,是一位名叫王笑雨的老战士,曾经担任波密分工委的秘书长。

  张庆冲找到王笑雨时,这位99岁的老人已是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在他桌上,是刚刚开始着手写却来不及完成的几页回忆录手稿。王笑雨决定将日记全部交给张庆冲。

  张庆冲问他:“您有什么要求么?”

  王笑雨回答:“无偿。”

  紧接着老人又说:“对组织提什么要求,我这辈子都没有这个习惯。”

  

  西藏已经成为他们一生的牵挂

  

  张庆冲还发现,那些已经离开西藏几十年的老同志依然喜欢吃糌粑、喝酥油茶,可以讲流利的藏语、写规范的藏文,家里的墙上挂着布达拉宫的画像,桌上有西藏日报,电视机里的第一个频道是西藏卫视。准点守候西藏新闻联播是他们几十年来未曾改变的习惯。

  张庆冲曾经问这些老战士,是什么沉淀了你们这么深厚的西藏情结和厚重的革命情怀?

  其中一位老战士说,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真实而纯粹的,是不求回报的,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我们这代人在西藏,几年都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和西藏同胞一起拼搏奋斗过,这个过程是真实而纯粹的,是不求回报的,这种情感让西藏成为我们一生的牵挂。

  13万公里的飞行里程,三年时间里,张庆冲寻访了212位老战士。如今的张庆冲已不想离开西藏,他奔走着用党课的形式,讲述老战士们的故事,他还想着,要抓紧时间尽可能多拜访一些老战士,否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可能就没了。

  这,已经成了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