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以音乐为武器唱响抗战之声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5月31日        版次:A05    栏目: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数风流人物    作者:张豪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豪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保卫黄河》,创作于抗战岁月,激励了亿万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正是来自广州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如今,坐落在广州番禺博物馆一楼的冼星海生平展厅,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前来瞻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奋斗生平,感悟革命精神。

  

  终其一生为音乐、为革命奋斗  

  

  冼星海,原籍广州,1905年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7岁时,他与母亲侨居马来西亚谋生,在新加坡养正学校上学,其间参加该校管弦乐队的活动。1918年回国后,他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后又前往北京、上海等地求学,潜心钻研音乐。

  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1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慢慢地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道:“我奢想把我的音乐技巧学得很好,成为一名‘国际的’音乐家。”

  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他还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南京等地进行抗日文艺宣传。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等一系列充满爱国激情和战斗热情的抗战歌曲。

  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39年6月,冼星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冼星海奔赴莫斯科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而羁留。因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噩耗传到延安,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星海精神”薪火相传

  

  在珠江环绕的二沙岛上,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星海音乐厅,无数次奏起悠扬的音乐,让这里成为城市的文艺地标;1985年,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培养了一代代传递着“星海精神”的艺术专门人才;2005年6月13日,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之时,番禺博物馆开设了专门的展厅,弘扬冼星海的革命精神和非凡乐章……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广州番禺博物馆一楼的冼星海生平展厅,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冼星海纪念展馆,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座座雕塑……详细地展示了冼星海光辉的一生。

  在冼星海短暂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黄河大合唱》便是其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番禺博物馆讲解员朱婉霞自冼星海生平展厅对外开放以来,便一直担任该展厅的讲解员,阅读了大量关于冼星海的史籍。除了向市民游客介绍的展览内容外,她还会讲述冼星海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比如他与妻子钱韵玲浪漫的爱情故事。

  “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很坚强、很正直,那种不屈不挠、为理想信念不顾一切,又非常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的人。”朱婉霞说,冼星海生平展厅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前来了解冼星海的伟大的一生,作为广州人,愿意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星海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