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肇庆四会市:

文明已成城市最美底色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6月16日        版次:A02G    栏目: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文明城市谱新篇    作者:杨再睿、黄小凤、赖楚欣

  羊城晚报记者 杨再睿 通讯员 黄小凤 赖楚欣

  

  去年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肇庆四会市再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一直以来,四会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创建理念,全面做好文明创建常态化工作,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和居住环境,把“文明牌”打造成“民心牌”,将文明创建融入城市底色,让市民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四会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日,四会市文明创建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在2017年一举拿下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后,四会继续保留原来设立的文明创建服务中心,保障创文工作的专业性和延续性。

  在创文工作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四会市文明创建网格化管理的“作战图”还在不断更新:建成区30个社区共划分成30个总网格,市四套班子成员分别担任30个总网格的总网格长,由80个市直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的80个网格网格长,构建起的网格领导架构实现了建成区创文网格化工作全覆盖的局面。

  该负责人介绍,为了让文明创建形成长效,当地还聘请专业的考评单位,通过不定时暗访、巡查等方式,让每一个文明创建的网格保持“模拟考”的状态,让文明创建的弦继续绷紧。

  在四会市好人长廊边上的“玉城小屋”里,当地的市民正在翻阅书籍。该市公益服务中心主任李绮文介绍道,四会市有8个提供便民志愿服务的“玉城小屋”,前来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超过1000人。

  走在四会的街头巷尾,当地依托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景区景点、窗口单位等设置“玉城小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服务站点,遍布大街小巷。李绮文说,目前建成的服务站,涵盖有提供共享雨伞、应急药、阅读、健康饮水等项目,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也让群众体会到了城市的温暖。

  此外,为了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当地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火热的志愿服务,为文明创建增色不少。数据显示,目前,四会市登记在册志愿者人数近6万人,占城区常住人口18.2%;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数为386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460万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78.55小时。

  在四会市龙甫镇龙头村,绿树环绕着池塘,不少村民正在边上纳凉闲谈,村委会主任卢瑞明正走家串户检查卫生清运状况。这个有1100多年历史的村庄,在当地政府的文明创建统筹推进中,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据卢瑞明介绍,自统筹推进文明创建以来,该村先后进行改水改厕及建设下水道,环村路、巷道硬底化,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环境整治,实施村庄绿化、鱼塘边砌石、休闲健身场所、安装路灯巷灯、道路拓宽、古建筑修复、新建农家书屋等“美丽乡村”建设。

  除了硬件,龙头村的文化“软件”也在不断升级。该村强化教育宣传,举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在全村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村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会市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工作人员受访时表示,随着文明创建的深入推进,该市共评选出全国级文明村1条、省级文明镇2个,文明村镇达标创建率达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