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滨在“六一”节慰问学生,向孩子们赠书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陈骁鹏 “为官一任应该造福一方,我能给当地百姓留下了什么?”这是惠州市惠城区委书记刘光滨,在惠城区工作8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思考的问题。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决定》,广东4位县委书记被表彰,刘光滨在列。“我只是尽心尽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160万惠城人民和全区党员干部团队。”他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城区目前正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着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中心区。 谈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 开发潜力大 “本地人外地人,来了惠州就是一家人。”采访一开始,刘光滨就对着一张惠城区的发展布局图,向记者推荐起惠城区来。 刘光滨首先从惠州的发展讲起。他介绍,惠州兼容并蓄,深受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影响,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形成了“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城市精神,其中最核心的特质是包容开放。同时,惠州的区域优势明显,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紧邻广深莞,交通条件便利,高速通车总里程全省第二,土地面积约占整个大湾区的1/5,但开发强度不到10%。 “惠城区位于惠州的腹地中心区,是全省面积第二、珠三角最大的中心城区,有2/3的农村土地。对比其他地方,现在千亩连片未开发土地很难找到了,但惠城有好几块。”刘光滨说。 在多重优势下,惠城区成为投资热土,众多项目扎堆抢滩。刘光滨透露,去年,惠城区动工项目增长72%,总投资增长408%。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惠城区人口近160万人,十年内增长了33.86%,服务近200万人口。 “我们欢迎广大投资者与人才来惠城,共享发展成果。相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惠城区发展潜力无限。”刘光滨表示,当前,惠城区正朝着“全面融入‘双区’,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城区”的目标迈进。 谈举措 开足马力推进“3+2”系统工程 如何把惠城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2019年,刘光滨上任后,提出推进“3+2”系统工程,即推动实体经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工作,以党建引领和改革增效为保障。 实体经济是重中之重,惠城区形成了“言必谈产业,行必抓项目”的浓烈氛围。刘光滨指着惠城区发展布局图,依次介绍了备受人们关注的产业布局:30平方公里的东江湾千亿产业园正谋划扩园,预计2028年实现千亿目标;中心区域打造总部经济商务圈;积极参与金山新城的谋划与建设;位于小金口的赣深铁路惠州北站建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头戏;以西湖为中心,“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文化焕发生机…… 作为中心城区,惠城区城市更新不搞大拆大建,注重微改。市区联动的惠民“双百工程”(建设100个惠民空间、100个智慧停车场),打造了多个“健康之家”“长者之家”,老百姓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更让刘光滨感到自豪的是,通过政府引导,百姓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了惠民工程中。他举例,政府投入约3000万元在祝屋巷开展“三线下地”等基础改造,最终吸引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2亿元共同建设,使其成为惠州最具潜力的文旅街区。“这就是小切口带来大变化。”刘光滨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刘光滨还提到,惠城区70%的农村贡献1/7的GDP,农村是短板也是潜力。要发挥农村的空间优势,在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创建16个美丽乡村的示范区。通过农村产业的联动和示范,串点成线,以线促面,全面带动乡村振兴。 对话 城市优化改造前 首要考虑保护历史文化 羊城晚报:惠城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 刘光滨:首先,文化的传承发扬非常重要。一个网红打卡点可能会火一次,但是有文化积淀才有生命力。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文化传承发展与百姓需求、市场需求相结合。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的探索,有得有失。成功的经验弥足珍贵,失败的教训更加宝贵。我们的观点是“如果不做,永远做不出来”。 对于历史文化发掘保护,尤其是开发方面,我们抱着极其慎重的态度。像目前水东街改造,都很好地保护了周围文化。我们在做的更多是基础保护,不能以纯商业化为目的。在进行任何的优化改造之前,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惠城的历史文化。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手段,更好地开发、保护、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