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非遗文旅融合模式亟须升级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7月07日        版次:A08    栏目:专家点评    作者:刘星彤、粤文旅宣、穗文广旅宣

     江金波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深深融入岭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更成为岭南地方标识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开放性、商务性和包容性,独树一帜。

  历史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与旅游交互融合的良好传统。粤绣、佛山陶瓷公仔、香云纱等是传统文旅商品,粤剧、波罗诞、舞狮等则是重要的文旅活动、娱乐项目。一批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旅产品不断涌现,如珠村的乞巧节、客家山歌节等。同时,更有阳江开渔节、河源花灯节等一大批现代节庆赓续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代文旅融合中的一抹亮色。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赋予非遗文旅融合创新特质。从历史文化到现当代文化,其创新内容跨越时空,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其创新的形式和路径包括仪式发掘、活动策划与组织、商品化、剧场化等,力图以旅彰文、以旅促文,相得益彰。

  当前,本土非遗在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是融合的层次尚不够深入,以表层融合为主,表现为旅游业文化标签化或文化舞台庸俗化;其次是融合的广度亟待扩展,广东非遗旅游融合急需顺应全域旅游的时代需求,由独立的文化企业“点”拓展为遍布城乡的“面”。

  为此,要遵循保护性开发、永续性利用、开放式发展、产业化谋利等原则,展开深度、广泛、系统的融合,实现非遗文旅产业融合模式的蝶变升级。

  非遗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深化文旅融合的政策创新至关重要。为此,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大促进非遗政策创新的研究,旅游产品研发部门则应着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性,站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增强岭南文化地域话语权的高度,强化非遗内涵支撑,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动岭南非遗旅游系统构建及整体发展。

  相信,在此基础之上,非遗旅游发展必将为广东省“强基、提升、振兴、传播、双创、融合”六大非遗行动计划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