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少量新兴高校最低投档线超过中大、华工

广东“双雄”有否被“赶超”?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7月26日        版次:A01G    栏目:2021高招进行时    作者:陈亮、孙唯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亮、孙唯报道:25日,2021广东高考本科批录取已渐近尾声,广东新兴强校录取分数线再攀新高。录取“榜单”背后有何新趋势?羊城晚报记者为此作了专门梳理和采访。

  

  规模不同不好完全类比

  

  从今年本科批次正式投档录取情况来看,省内高分高校出现了新变化。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普通类(物理)最低投档线再次超过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普通类(历史)、普通类(物理)最低投档线都超过了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指出,“传统的省内‘双雄’面临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对手。这里面有多方原因,比如这两所大学的校区在扩张,在粤招生规模庞大,与不同招生规模的省外名校在粤校区不好完全类比。”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今年在全国23个省份招收1160位本科新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在粤招收337人,而中大仅物理类在粤就招收2933人,华工仅物理类在粤就投档2866人。

  值得注意的是,中大今年内地招生规模7700多人,在985高校中位列第五;文理录取线平均位列985高校的第11位、第14位,整体较上年有所上升,但确实在几个外省的招生未达预期。该校招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一系列招生政策宣讲在甘肃、陕西、贵州等受到影响,再加上中大去年在这几个省录取分数过高,以致今年考生“不敢报”,在这几个省份的录取考生排位下滑不少。

  对此,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吴惟粤认为,中大招生的“基本盘”在广东,本省投档分持平,说明状况正常。“省外投档分有起有落也不算意外,且从‘填报心理学’角度看,报名人数‘大小年’也是常有之事,所以无需过度解读。”

  

  广东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利好考生

  

  今年,广东采用“院校+专业组”一共45个平行志愿的方式填报志愿。“此举有望减少断档和捡漏的可能性,也更加保障了高考的公平性。但同时每一分的竞争也显得更加激烈。对高校来说,只有争取更加多考生优先选择填报才是硬道理。”陈先哲表示。

  陈先哲表示,从更加宏观层面来分析,中大、华工被紧追反映了近几年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对考生是利好消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九市通过加强合作办学、新建大学等方式,高等教育实力持续大大增强,让广东学子在高水平大学就读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加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科-产-教’融合的特色越来越鲜明,从就业和区域等角度来看均吸引更多考生和家长的目光。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分数近几年都超过本部,就是因为很多人考虑在深圳读大学可能会更有利于留在深圳工作。”

  

  “大类招生”被完全接受需要过程

  

  近年,中大等不少高校很多专业推行大类招生,这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更新,然而在当前专业越来越细分的情况下,有考生反映在选择时会增加未来专业不确定性,转而选择其他有确定专业的同层次高校。

  立尚教育高考研究院何志鹏老师分析称,根据不同的院校专业组设置策略,今年广东以“大类招生派”中大与“精准专业派”深圳大学为代表。中大的专业组包容性强,适当放宽组内选科要求,让大量专业归为一组,其中就有大众认为的“冷热门”专业混合在一起。例如中大将农学并入生物医学工程类,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并入计算机类,可能会导致考生担心被分入冷门专业而放弃填报。深大则强调录取精确性,专业组内仅有少量专业(甚至只有一个),且无明显的冷热之分,仅以专业相关性来组合。后者可最大限度保障考生的专业倾向性,但也容易导致生源质量结构分散,即各专业组排位差距巨大,也不便于明年考生参考数据。

  “高校专业设置专门化,已为老百姓所熟悉,久而久之也成了普遍接受的大学模式。大类招生作为改革方向值得探索,真正革新实行‘大类招生’,社会大众必然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吴惟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