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暴雨预报难题如何解?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7月28日        版次:A04    栏目:    作者:

  

  17日在河南开始的一轮强降雨在短短几天内打破多项降雨纪录。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找不到比‘史上罕见的极端特大暴雨’更合适的形容了。”

  除降雨数据极端外,持续强降雨给各地带来的内涝、洪水并没有随着降雨结束而消失。人们对极端强降雨与气候变化的关联众说纷纭,今年气候背景是否异常?我国暴雨多发,但存在的预报难题该如何解?

  

  北方雨水为何多了起来?

  

  今年入汛以来北方降雨为什么强度大且范围广?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陈丽娟分析说,这与东北冷涡活跃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有密切关系。春末夏初,东北冷涡活跃,导致6月份东北降水异常偏多。

  “7月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西边界到我国华北东部和黄淮东部地区,而河南处于副高西边缘。”陈丽娟说,一方面副高南侧引导西北太平洋水汽向河南等地输送,另一方面6号和7号台风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水汽,强降雨水汽来源充沛。同时副高和大陆高压共同作用使得大气环流形势相对稳定,进一步延长了河南等地强降雨的持续时间。

  陈丽娟解释,2020年秋季至2021年春季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一般拉尼娜事件衰减年的夏季,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引导更多水汽输送到我国北方地区,从而有利于北方降水较常年偏多。

  与去年同期以长江干流为中心的南方大部降水偏多不同,今年6月以来,我国降水偏多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北地区。其中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局部、辽宁南部、京津冀大部、河南大部、四川东部等地降水偏多50%以上,河南北部偏多2倍以上。

  

  暴雨预报难题如何解?

  

  暴雨洪涝是我国最常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气象界关于暴雨的划定以24小时总雨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为标准。

  本次强降雨过程中,郑州气象观测站以201.9毫米的小时雨强突破了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这样的小时雨强在世界上都是相当极端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亚丽说,想更深入地了解具体影响因素,理清此次过程的机理还需进一步挖掘。

  专家指出,暴雨事件是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宏微观物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大气科学研究领域是热点、也是难点。

  在我国,暴雨预报主要通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结合预报员自身知识经验进行。研究发现,尽管有些极端暴雨出现时环流形势整体稳定、清晰,但其中还有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在发生作用,其尺度可能只有一两百公里、生命周期只有几小时,当前的数值预报模式很难将其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专家认为,攻关暴雨预报难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对大气变化的精密监测和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准度。“数值预报是基础,要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科学问题,大胆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说。

  数值模式的改进不能一蹴而就,对暴雨发生发展机理也有待深入认识。罗亚丽告诉记者,她和团队曾用两年多时间才把2017年广州“5·7”暴雨这一案例研究得比较明白。

  “我国暴雨多发,却很难以一套既定的模板‘套用’每一次极端事件。”罗亚丽说,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常出现不同类型的暴雨,如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西南低涡暴雨、华北低槽和低涡暴雨、东北冷涡暴雨以及沿海台风暴雨等。

  但无论多难,暴雨预报仍是我国的“必答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认为,现阶段专家型预报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从海量观测和预报信息中分析关键影响系统及其与未来暴雨发生时间、地点和降水量的关联,及早发现天气系统预报偏差,凝练关键预报因子,借助各类现代化预报技术,最终形成对重大暴雨过程的正确预报意见。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