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闻弦歌而知雅意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8月10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章以武

  □章以武

  

  陈俊年至今依然人见人爱,圆脑袋、娃娃脸、薄嘴唇、笑嘻嘻,思维敏捷、睿智风趣,年过七十,又患夜盲症,虽未到目瞽跛足的程度,但上下石阶得有人搀扶,然各种文坛聚会常见他的身影,且发言“猛料”频爆,引笑声迭起。一文友道:陈俊年心里有一团火!

  陈俊年爱用脑,三句不离本行。他对我说:“老哥,我是从粤东和平县大山沟里走出来的。1968年参军,是湖南省军区业余宣传队的创作员,学‘码子’,从‘三句半’开始。复员后,进了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有幸迈进花城出版社门槛,遇到了易征、岑桑、苏晨、若丁,这些长辈、老哥的教诲,才使我一天天生长。我感恩知足,我是一个惜福的人!你几次三番要为我‘画像’我也无法拒绝。要说很能展示我审美个性的作品,是1986年金秋十月,独自骑自行车采访链接广深的、南中国黄金大道——广深公路(当时还没有广深高速),我一连写了10篇散文——《广深走笔》,在《羊城晚报》上连载。”

  1986年金秋10月,陈俊年独自骑自行车,从广州黄埔出发至深圳南头,进行为时七天的广深公路沿途采访,边走边写边寄样(《羊城晚报》特约稿)。我道:“你是集大气才气灵气勇气于一身。”俊年笑答:“过奖了。那时,我三十出头,凭一股蛮气倒是真的。”

  南方10月,骄阳逼人,风雨莫测。陈俊年在车头插了一束痴红的勒杜鹃,表示此行吉祥。一路上,流水般的车辆轰鸣震耳,但有花香蒸腾,心情蛮好。他踩车至离东莞市区六公里处的偏僻乡野,在一间路边店采访。正午的阳光碎片跌落肩头,他与青年店主互递香烟,聊得颇投机。那间路边店连个招牌也没有,孤零零地兀立在公路右侧,是以竹子支起来的矮棚,上盖甘蔗叶,下露黄泥地,店堂约摸七米见方,货架上汽水啤酒糖果饼干卫生纸一应俱全。

  陈俊年问,这里做生意有顾客吗?对方答,偏僻有利于独家经营,独霸一方。看来店主颇有“战略眼光”。店主还说,这里大半年是夏天,饮料要备足,不能只卖易拉罐可乐,司机驾车要提神明目,所以菊花茶、人参茶最受欢迎。东莞米粉是本地特产,物美价廉,外地司机喜欢,成箱成箱地买。一回生,二回熟,烟台过来的司机将苹果成箱成箱地捎过来,大家赚一点,每斤苹果能赚5角钱。这间路边店每月赚五六百元不难。陈俊年告诉我,这位小店主有点现代经营管理的头脑,所谓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搞活意识,不都闪烁在他的言谈中吗?市场一开放,观念一转变,路边店也有了新气象。

  陈俊年在东莞采访时,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那时,凭花城出版社记者证,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住乡镇招待所。落脚东莞长安镇那晚,半夜1点有人来查房。他们怕陈俊年是假记者,说记者都是市委宣传部用车送过来的,从未见过骑自行车来的。陈俊年笑答:你十天后在《羊城晚报》看我的文章。结果,在系列散文中,陈俊年为东莞长安专门写了一篇《南望长安》。后来,长安镇负责宣传的头头说:这位陈记者很有水平,很有干劲,很独创,我们不能以老眼光对待新事物。该请他饮早茶!

  广深沿线,外来的打工仔打工妹,少说也有六十多万,光东莞就超过20万。那些打工妹,个个豆蔻年华,十六七八,紧身牛仔裤,柔姿衫。陈俊年告诉我,东莞常平镇,本地人口2万多,四面八方来打工就超过1万,他们冲破地域阻隔,不安于贫穷、死守一方,而是四处出击、八方谋生、开拓人生未来。有一个皮革厂的打工妹,语出惊人,她道:我是来“偷师”的,两年时间学会皮革加工的全过程。我们老家,有的是牛皮羊皮。我学了本领回乡之后自己开个皮革厂当老板!陈俊年在写这篇《乡镇里的打工妹》时,心潮起伏。

  在《广深走笔》中,还有《香港来的“插队落户”者》,记述了这位曾经的偷渡客,乘改革开放之风返乡创业,尝到甜头。《超负荷的交通与管理》《大时代的礼赞》《南方流行语汇》等等这些直面广深公路的书写,展示了呼啸而至的新生活图景,留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方大动脉的呼吸与身影,而且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魅力。

  闻弦歌而知雅意,一个作家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他文章的高度。陈俊年于散文林中,射出了一支支响箭;而他的诗,也是让人啧啧叫好的。

  一晃,已七老八十了。不过,在我心中,陈俊年仍是少年——

  鲜衣怒马,归来依然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