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勇为患者做检查 |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彭逢美 朱钦文 图/医院提供 2021年8月初,医师节前夕,援疆一年半的郑大勇,第二次休假回广州。“这次是送女儿上学,上一次是父亲眼睛要治疗。”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平实地说。 然而,这并不是这一年半以来,郑大勇仅有的两次回到广州。在这个重视亲情的“父亲”“儿子”的身上,还曾有过一次现在回看“热血”得有些戏剧性的“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历。 郑大勇说:“因为,我是医生。” 兵贵神速 两度战疫助力喀什疫情防控 “我现在立马想办法回去!”2020年10月下旬的一天,作为医院代表,正在南京参加中国医院质量大会的郑大勇,接到喀什后方医院的一通电话后,立即匆匆离开会场,收拾行李直奔机场。 原来,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发现了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患者第一时间被转入当地定点救治医院——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疏附广州新城院区。郑大勇正在这所医院援疆,任副院长。 “当时要回喀什很难,因为疫情防控,喀什机场的进出港航班大面积取消。我们一直刷机票,终于找到一个经广州、乌鲁木齐中转的回疆方案。”接到电话5个小时后,郑大勇踏上飞往广州的飞机,却不是回家。“在广州只停留几小时,晚上飞抵广州后,下一班机凌晨出发。”妻子得知后,只能带了些食物赶到机场,与半年未见的郑大勇匆匆见面叮嘱了几句。此时郑大勇才感慨道,原来他自3月26日进疆后还未回过一次家,也是队里唯一没回家探过亲的援疆队员。 “我有责任,我应该在现场。因为我在医院不光负责临床医疗,还分管药事、装备、总务、基建等等,无论是保障物资供应,还是统筹抗疫方案,我都不能缺席。”面对记者,郑大勇理性平实地说,“事情只是现在回看才显得有些特别,在当时就是很自然的选择。” 其实,这不是郑大勇第一次统筹抗疫了。2020年7月中旬,喀什地区爆发首例乌鲁木齐输入新冠肺炎病例,作为后勤保障线负责人的郑大勇,连续50余天驻扎在喀什地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加上10月这次疫情防控,郑大勇两度战“疫”,共坚守前线100余天。 面对喀什地区500余万人口核酸筛查的重任,郑大勇亲自带领分管的医学检验科奔赴防疫一线工作。郑大勇与战友仅用不到24小时便高质高效完成4间核酸检测实验室及2个前处理中心改造,并在48小时内完成ICU重症病房改造,带领医学装备科、总务科、保卫科紧急协调各类防疫物资采购,为全院职工做好抗疫后勤保障。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喀什地区夺取疫情防控的胜利,获自治区和国家高度肯定。 十年“军装” 让他毅然援疆报国 “我的党龄比较长。”面对羊城晚报记者,郑大勇说起了自己援疆的“一点点特别之处”。 “我在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读大二时,就已经入党。由于是军医,我完成了10年本硕博学业时,已经穿了10年的军装。”后来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又跟随国医大师周岱翰学习中医,郑大勇说,心中总有一种情怀。 “军医大毕业时,班上大概有15%的同学分配到了边疆地区。我们一直有联系,我知道那边的情况,心中也总觉得,是这些同学在替我们完成着一项责任。”所以,当2019年底郑大勇得知所在医院有援疆名额,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现在,是我来承担这项责任的时候了!” 2020年初他接受中组部任务,参加广东省“组团式”医疗援疆,被任命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从临床医生转型到分管的18个科室的医院管理岗位,郑大勇感到一种“被需要”的责任感,毅然迎接这个“跨界”挑战。 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他带着肿瘤中心制定了明晰的五年发展规划,原本停滞的肿瘤微创科重新启动,推动肿瘤多学科诊疗机制落地开花,科研和人才建设提上日程,巩固医院南疆肿瘤治疗中心的地位,再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后勤部门,他从建章立制和监管机制入手,实施班组制和责任状,推行业务能力培训,引导树立“从解决到预防”的工作理念;在他手里的基建工程一度多达五六个,定点医院ICU在一个月内建设完毕,三个月内完成新院区二期改造等,拿着图纸现场办公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郑大勇到位后,解决的不仅是一些陈年积弊,还带动、改变科室工作机制,实施工作关口前移。”医院党委书记邹小广谈及郑大勇时,也对他的援疆理念表示赞叹。 “输血”变“造血” 搭建好健康援疆“内环境” 作为一名肿瘤学和中医的“双料博士”,郑大勇用“系统”的思维援疆。 “援疆是一个系统工程。”郑大勇援疆之时,正好处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健康脱贫的重要内容。” “我在动身援疆之前就已经广泛调研,了解当地情况。”郑大勇说,南疆四地州曾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2010年全国19个省市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继2012年9月成为南疆首家三甲医院后,目前已成为南疆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甲医院。截至2020年9月,在新疆地州级医院排名从第七升到第一。 医院发展已有前人基础,还要做什么?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郑大勇说,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团队”,还要搭建起一个能持续发展健康运行的架构。 援疆期间,郑大勇推动南疆国家区域传染病医疗中心落户受援医院,深入基层为南疆肿瘤规范化诊疗做出贡献,创新制定患者转诊管理机制,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使转诊率从原先的4.8%下降到0.95%,带领团队实施肿瘤手术2000余台,治愈肿瘤患者2万余人,让南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除了助推受援医院的学科发展、管理改革和人才培养,他还深入基层义诊,运用各级各类媒体平台,开展肿瘤疾病的健康科普,指导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不到一年时间几乎跑遍了喀什地区12个县市,受惠群众10000余人次,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下一步,我还希望成立南疆病理诊断中心,进行全方位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希望搭建一个智慧平台,提高整个后勤系统管理效率。我希望援疆工作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从带人带钱带项目,到从提高本地医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观念,对原有的系统和平台进行完善和提升。”当说起援疆还有什么计划,郑大勇仍然充满激情。郑大勇和援疆同事们,一直在不断总结援疆经验。 “我是一个肿瘤内科医生,又学习了中医,专业学科背景和20多年的从业经验,形成了我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郑大勇说,“肿瘤是一个系统性疾病,而中医也强调整体观,所以在决定治疗方案过程中始终需要有一个策略性的思考。面对复杂的肿瘤问题,我习惯于先观察,再决策,是用手术、微创还是介入。我对援疆的理解,也同样如此。” 医者名片 郑大勇 党龄24年。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肝胆胰肿瘤科主任,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肿瘤中心主任。获“喀什地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南方医科大学“模范共产党员”。 肿瘤学、中医博士,留美博士后归来,师从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胆胰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专委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GACA)转化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