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8月17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三次分配与一次、二次分配有什么区别呢?从目标来看,一次分配的目标是效率,二次分配的目标是公平,而三次分配的目标则是精神追求。从推动力量来看,一次分配的力量是市场,二次分配的力量是政府,三次分配则是社会上的所有主体的社会道德。 三次分配其实更贴合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共同富裕,是全民的富裕,这既是我们党和政府的目标,同样也是全国人民的目标,既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和任务,更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达成的事业。三次分配需要调动所有的社会主体,是倾全民之力来让全民过得更好。 从现实来看,我国公益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际相比仍较落后。为了让我国的公益事业发展走上快车道,融入更多的社会主体力量来促进公益的繁荣,深化三次分配的作用,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公益和商业中取得平衡,让“义字当先”的公益与“利字当先”的商业和市场化也能有机融合,让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从本质上来说,公益不应该容忍以求利为出发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调和这种矛盾? 笔者以为,公益社会化和公益市场化两者可以同时存在,这种存在是在空间上的错位存在,而不是重叠。 社会化是目标,是总领,而市场化是工具,是实现途径。公益组织的目标和设置审批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从原则出发来引导公益事业发展。而公益事业和组织的运行则需要尽可能地去行政化,用市场化的公开透明和科学效率来促进公益事业相关机制的完善和运行的规范。 公益是以公益人、社会人为假设前提,而市场和商业则是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怎么才能让这些经济人更愿意去做公益呢?笔者认为,这不是不可能。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我们需要打破原有的单向依赖结构,塑造一种多元的相互依赖结构,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对于从事公益可以有所求,而这种所求又可以为公益所用。从鸿星尔克在河南水灾中的捐赠而名声大噪就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全社会营造一种比有钱不如比慷慨的氛围,企业就会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消费者喜好的促进。 如果市场化运作,势必会让重要资金来源——企业有更多的影响决策的权利,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公众更为关注和看重的项目,而这就会导致一些地区因缺乏关注而得不到救助。 三次分配的目标是精神追求,是为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如果机制本身就会造成公益资源的不平衡,那就是存在问题的。所以我们需要避免因市场化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公益可以走一条社会化规划、市场化管理、公益性目标、商业化运作的道路。 那么具体实践中,笔者有一个想法和思路。既然前文已经说过,我们可通过机制设计来让企业从中形成资源依赖从而愿意从事公益,那么我们可以借鉴当年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时在深圳画一个圈的方式,由国家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发现欠发达地区的机会并进行合理规划,进行一定的宣传吸引一定的社会关注,之后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些公益项目中来。 综上,窃以为,义利之辨一定针锋相对吗?不一定。公益事业非要“非黑即白”吗,当然也不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源依赖结构,就可以让商业与公益,市场化与社会化有机融合,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从而深化三次分配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
即时新闻
义利之辨:三次分配如何助力共同富裕?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8月20日
版次:A06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盘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