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为助力乡村振兴交上满意答卷

广东大学生深入农村大地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8月27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陈亮、崔晓君 、阮思余、王萍、广大宣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赴顺德开展乡村调研与实践活动

     华师学生们走访龙华村下辖村民小组新肖村,与当地居民交谈

     广州大学团队在贵州侗寨占里村推普后与该村长寿老人合影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崔晓君

  通讯员 阮思余 王萍 广大宣  图/通讯员提供

  

  田野调查破解贫困村“蜕变密码”;青砖旧瓦摇身一变成为“艺术空间”;实地走访探取农村青年“致富经”……暑假期间,广东高校一众学生积极开展了热火朝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畏高温酷暑、无惧风雨雷暴,投身广东农村、深入田间地头。记者了解到,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的学生们正是以实际行动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为助力乡村振兴交上满意答卷。

  

  华师:

  “解密”龙华村的华丽蜕变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根本

  

  “见到两位扶贫队长,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罗处’‘张处’,扶贫工作队和龙华村村委干部们合力整治河道、铺沥青路、架自来水管和电线,这些都被村民看在眼里。”华师政治学科带头人王金红教授回忆道。

  从曾经的革命老区,到后来的省定贫困村,再到全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村,广东省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的“华丽逆袭”引起了华师师生的高度关注。今年暑假,华师政治学社益行队选择了龙华村作为“三下乡”实践基地,先后走访了6个村民小组,对9名乡村干部和19名群众做了深度访谈。他们希望通过深入广东已实现精准脱贫的村庄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课题,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发展与基层建设。自2016年起,由省委组织部派遣扶贫工作队驻龙华村,与当地村干部共同推动龙华村的扶贫进程,紧抓当地“红色”特色,打造英红九号红茶品牌“隅乡情”,建设“红茶、红薯、红旅”的“三红”产业。益行队了解到,14家农家乐、5家民宿五年来在龙华村逐渐兴起,有力推动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用红色旅游带动红茶和红薯产业,用红茶和红薯来做实红色旅游,成为实现龙华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益行队经过调研发现,龙华村取得的发展成效关键在于牢牢抓住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根本,王金红表示,“只有良好的基层治理,加上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才能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在龙华村的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中,回乡的高学历青年占了多数。“这也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范本——青年大学生是完全可以直接投身到乡村振兴和基层建设之中的。”华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祖兴说道。

  

  广工:

  三年回眸探出旧农村发展新路径

  实现艺术与教育的“双频共振”

  

  在珠三角的古村落中,在一处处经历风雨洗礼的老建筑前,一个包含艺术家、高校教师、学生等不同身份,学生集博士、硕士、本科多个阶段的专业团队,正在用艺术、创意、专业的力量修复带着时间印记的青砖旧瓦。他们不仅是古村落艺术空间的守护者、缔造者,还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宣讲者。

  近日,广工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黄颖越带领的艺脉乡承团队在佛山青田村继续进行艺术乡建,开展修复古宅、复兴乡村礼俗和乡村文化等活动。团队本着敢闯敢试的精神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建设新思路,自2018年以来,多次以智慧艺术的方式助力顺德乡村振兴,吸引了各高校志愿者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此行目的既是艺脉乡承项目的例行驻村计划,更是一次三年回头看的总结回访。

  面对青田“千疮百孔”的乡土空间,团队倡导用艺术对其进行活化和修复——对村落的布局、水系、鱼塘、建筑等进行调研、测绘后,根据老宅、闲置建筑等自身特点,用智慧艺术的手法进行改造和活化,并根据村落原有形态以及水系特点优化其基础设施。同时,基于青田村原有的基塘养殖模式制定专业的优化提升方案,从而修复生态农业。团队成员黄炜斯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青田的面貌,更重要的是提升当地村民对艺术的认知与对乡建内容的领悟,更好地引导村民回归家园、共建家园,达到艺术乡建的初心。”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建筑修缮20处,囊括11处公共建筑、3处民居、6处民宿。

  除了对旧宅进行艺术改造,团队还肩负起了研学志愿者身份,将专业所学创新传统文化以及艺术智慧融入,积极举办青田学堂和乡村研学。通过划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乡村的魅力和艺术乡建带来的变化,在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关注乡村、关注家乡的种子。

  项目负责人黄颖越表示,“青田老宅修复”计划实现了艺术与教育的“双频共振”,其内容涵盖了乡村历史、政治、经济、礼俗、教育、农作、民艺等各个方面。“艺术乡建不仅是改善乡村环境或经济振兴,我们带着对乡村的热爱与热情,用自身的力量挖掘乡村本真价值,在不断的调研与实践中试图探索出乡村文明建设的新路径,用艺术手法赋能现代乡村的文明复兴。”

  

  广大: 

  深挖农村青年“致富宝典”

  产业化成“杀手锏”

  

  “只有自己致富后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并有坚持的勇气和毅力,才是真正的致富带头人。与此同时,普通话作为我们平时交流的工具,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广普通话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贵州省从江县洛香镇四联村致富带头人颜成富在接受广州大学学生采访时说道。

  今年,广大另辟蹊径,将视线聚焦于农村青年,致力于寻求农村青年的“致富经”。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广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相关学院师生30多人,深入西藏、贵州、广西开展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与“乡村致富带头人口述故事采集”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团队致力于深度挖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典型经验与故事,示范带动广大农村青年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激励城市有为青年到农村去创业就业。”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广大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谢治菊教授表示,此次活动深度挖掘致富带头人的背后故事与示范效应,开展相关语言文字主题调研的同时进行系列推普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投身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践。

  团队选取的采访对象大多手握致富“杀手锏”,这些致富带头人既有当地乡镇负责人、村支部书记,也有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还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理人、农业科技服务精英。例如,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东风村个人种植户曾凡荣依靠种植阳光玫瑰葡萄让家庭富了起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马堤乡马堤村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兰进宝不收分文只为村民共同致富;贵州花溪区黔陶乡陶瓷手艺人陈燕平为弘扬陶瓷文化坚守黔陶产业十八年;西藏波密县古通村安珠通过修路带领村民致富……

  团队选择的活动区域,大多有着独特的地方语言,如何才能促进当地与外界加强交流互通,更好地助力普通话推广?为此,团队深入多个村寨,对妇女、留守儿童、老人等乡村“常驻民”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普通话使用情况,宣讲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政策。同时,以示范教育、重点关注、精准服务为特色,开展了多场以普通识字、党史教育、乡村讲堂、语言培训为主题的普通话推广活动。

  广大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梁嘉俊表示:“这次活动让我从思想上获得了洗礼。我看到了乡村的另一面,深切体会到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情怀和担当,也坚定了我毕业后回到乡村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