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平安大戏院门面夜景 通讯员供图 |
如今的平安大戏院影厅 通讯员供图 |
平安大戏院沉寂十年重启商演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
昔日在平安大戏院举行的粤剧演出大受欢迎 通讯员供图 |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羊城晚报社联合主办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姚思任 通讯员 张慧艳 张丹 南粤老字号4 从有着141年历史的饮食老字号陶陶居总店出发,沿广州西关上下九步行街向东行250米,就到达了第十甫路125号、广州的一家文化老字号——平安大戏院。 1951年建成开业至今,平安大戏院走过了整整七十载,成为广州现存且尚在经营的三家老字号影剧院之一。七十载沧桑变化,平安大戏院带给人们几多欢乐记忆,同时也见证着广州城文化娱乐生活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几度更名、数次改造的平安大戏院本身,也成为广州文化老字号企业奋斗历程的缩影。 名家荟萃 争先登台 作为广州城内历史悠久的文化老字号,平安大戏院在文娱方面的“江湖地位”很高,历代文艺名家、明星大咖争着在这登台亮相。同时,它也引领着羊城的娱乐风尚和流行文化。 从粤剧演出到歌舞晚会,从电影到卡拉OK,从舞厅到夜总会,从电子游戏到咖啡厅……平安大戏院在不同时期经营的各种项目,无不是当时人们文化娱乐热点的体现。“从某种程度来说,平安大戏院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羊城文娱活动的发展史。”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退管中心主任罗祖驹如此形容。 建成开业之初的平安大戏院,是当时广州最兴旺、最“爆棚”的大戏院。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平安大戏院晚晚都有“正印”大老倌(即粤剧戏班或剧团各表演行当中戏份最重、最主要的演员)登台献技。粤剧泰斗薛觉先在平安大戏院演出过《月宫宝盒》;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的《苦凤莺怜》,白驹荣、楚岫云的《宝莲灯》,靓少佳、郑绮文的《三帅困崤山》等,都先后在平安大戏院上演。而罗家宝、林小群的《柳毅传书》,亦在此一举成名。 知名节目主持人、资深粤剧编导何车回忆,平安大戏院是西关的文化宝地。他记得,自己小时候每星期都要来平安大戏院“睇大戏”,当时是上世纪50年代,一张戏票价格是五毛钱:“可以说,平安大戏院是引导、培育我走上艺术道路的一个摇篮。” “来‘平安’演出的粤剧名演员多到数不完,比如红线女、郎筠玉、文觉非、罗品超、罗家宝等。外地剧团来广州演出,都争着把头台演出安排在‘平安’。”在平安大戏院工作了16年的刘玉姬回想,除了粤剧,“歌舞、曲艺等艺术门类在‘平安’的演出也很爆棚”。上世纪80年代,广东省歌舞团唐彪、安李在这里的演出,就创下了7天8场的纪录。另一位老员工老志华也回忆:“红线女、罗家英、倪惠英等人在‘平安’的演出,真的是一票难求,现场甚至要加位,观众坐在剧场的石阶上观看。” 平安大戏院还是很多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者。红线女艺术中心提供的历史资料显示,1993年2月,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娱乐制作公司为著名粤剧编剧、作曲家陈冠卿举办《陈冠卿作品欣赏会》。当时红线女因病住院治疗,然而,2月16日,欣赏会在平安大戏院作首场演出,红线女还是坚持从医院赶来剧场。登台演唱前,红线女首先向观众介绍,她1951年“红腔”始创的第一首曲,就是陈冠卿撰写的《一代天娇》,后来成为“红腔”代表作之一的《荔枝颂》也是陈冠卿的作品。在现场,红线女带病演唱了《一代天娇》,场面令人动容。 “‘平安’当时算是城内条件比较好的剧院,是老西关重要的文艺演出场所。我10岁便在‘平安’登场演出,演的是样板戏《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粤剧名家倪惠英与平安大戏院缘分深厚,她说:“我所有的戏都在那里演过,演出还很频繁。每次去那里演出,观众都‘爆棚’。‘平安’有个侧门,演出结束后,观众就在那个门外等着我们出来,很感动。” 黄洁如在平安大戏院一干就是31年,她也见识过众多当代粉丝的狂热:“大约是2002年前后,香港歌星杨千嬅和吴彦祖到‘平安’演出,宣传电影《新扎师妹》。当时戏院门口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杨千嬅和吴彦祖只能从文昌路下车,从侧门进入戏院。” 数度易名 “平安”归来 1951年2月,平安大戏院由私人同益股份公司集资6万元建成开业。戏院初建成时没有楼座,设有1820个座位,以粤剧演出为主。1956年,戏院进行公私合营。1957年,市演出公司投资2万多元,戏院加建楼座,增加座位500个,全场共有座位2400个。 平安大戏院现为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下辖的影院之一。罗祖驹介绍,“文革”期间,戏院曾易名为前进剧场,到1972年增加电影放映经营,又改名为前进影剧场。1989年7月,市演出公司等集资400多万元对戏院进行装修改造,此后进入了平安大戏院发展的十年“黄金时期”“鼎盛时期”。 吴绍兴是平安大戏院的老员工。1988年,他被调到前进影剧场担任经理。“当时调我去,主要是为了筹备剧场的改造。”他回忆,前进影剧场比较残旧,舞台的高度、宽度不够,不适合大型演出。“改造时,我们把剧场前面几层木板楼全部拆除,再用钢筋水泥重新建,后面的舞台则加高加深,让环境变得现代化。” 1990年1月,改造好的前进影剧场重新开张,终于复名为平安大戏院。复名后,平安大戏院以演出、电影为主,此外还进行了多种经营,如增加了咖啡厅、卡拉OK,三楼改成舞厅,大堂设有小卖部、电子游戏室等,日益成为羊城文娱业的代表。“改造前,‘平安’一年的利润有十几万元已算比较好;改造后,最高时一年利润能达到180万元!”吴绍兴对此很是自豪。 阔别十年 再开商演 到了2000年,平安大戏院已经拥有1个可容纳888人的观众厅、5个录像投影室,外加卡拉0K、电子游戏、咖啡厅、小卖部等经营场地、项目。戏院里可以看粤剧、话剧、曲艺、歌舞、木偶剧,听轻音乐,当时流行的几乎所有文艺活动样式,平安大戏院里都有,各种相关设备也在更新换代。 2000年3月开始,公司投资近2000万元拆除戏院内外建筑重建,使其装修和设施设备均达到一家新型影剧院的要求。剧场二楼开始有了欧式复古风厢座,令观众眼前一亮。在两年后的全国电影院线制改革中,平安大戏院加入了广东珠江电影院线,并成为主力影院。 不过,在2008年10月,平安大戏院参与承办广州羊城国际粤剧节、演出粤剧后,却因戏院场地道具卸货区、停车等问题,暂停经营商业演出业务达十年之久。直至2018年,戏院舞台再次升级改造,尔后重启,首场演出为经典童话剧《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当天,剧场再次座无虚席,许多街坊前来怀旧、捧场,这家历史悠久的大戏院再一次焕发出广州人熟悉的风韵。 2013年,平安大戏院被评定为广州老字号企业。在广州老字号协会秘书长刘建生看来,老字号是城市的记忆,背后都有传承的故事。许多市民珍藏着到平安大戏院“睇大戏”的记忆,它还见证了不同时代广州城的文娱生活与文化氛围,持续为广州城市历史的传承播散文化馨香。 延续历史 焕发新生 平安大戏院所在的上下九路,过去有着新新电影院、金声电影院两家影院。后来,新新电影院停业,它的放映设备由平安大戏院承接,“平安”也就此兼营电影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平安大戏院的继续发展也是新新电影院“生命的延续”。 “平安大戏院作为目前广州唯一一家同时兼营电影和演出的老字号影剧院,承载着市民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企业的传承精神,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凯彬说,历经多次改造,平安大戏院现在仍然是广州西关一带重要的演出、电影放映场所,为健全荔湾区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对于老字号平安大戏院的未来,林凯彬心中已有规划——市演出电影公司将与广州市电影家协会合作,通过改造影厅等方式,打造具有西关风情、符合观影时尚、设备先进的电影文化空间;同时,配合上下九步行街的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融入更多现代年轻元素,真正令这家文化老字号影院焕发新生和活力。 2021年8月28日晚,广州笑果脱口秀在平安大戏院剧场演出,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来“睇show”,上座率达到当前疫情防控要求下的75%上限。这家老字号影剧院的未来,值得期待。 访谈 升级改造或异地重建 可助文化老字号复活 赵梦菲 (广州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羊城晚报:历史上,广州影院、戏院众多。后来这些老字号影院、戏院为何淡出了历史舞台? 赵梦菲:广州地处沿海,开风气之先,电影约在1903年传入广州。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的电影事业在数量、质量上,均出现了很大的飞跃。《广州电影志》的“广州市1990年市(郊)区固定公映单位分布情况表”记载,电影院有东山、新华、新星、河南、金声等16家,影剧场有东华、南方、光明、平安等9家。 此外,根据《广州电影志》记载,1987年,二十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视察了永汉电影院,对电影院办成多功能文娱场所给予好评。在电影票一张仅售0.1元、0.2元的情况下,1990年,广州电影院、新华电影院、永汉电影院、金声电影院、西濠电影院、海珠大戏院都有过百万元的票房。由于排片排不过来,这些电影院常常通宵放映,一票难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影院由于各种原因不再经营。例如,儿童电影院在上世纪90年代被私人业主收回场地,中华电影院、新花电影院因地铁建设拆迁,河南电影院已划拨给木偶剧团等等。另外,一些戏院、影剧院也因各种历史原因而境遇不同,其中彩虹影剧院、江南大戏院和南方剧院已划拨给其他单位;光明大戏院目前因场地条件已无法再进行电影放映;海珠大戏院、广州电影院和平安大戏院的场地租赁问题,目前都在沟通协调中。 羊城晚报:目前广州的老字号影院还有哪几家?老字号影院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赵梦菲:目前老字号影院还在经营的有广州电影院、永汉电影院和平安大戏院。在我看来,老字号影院的衰落主要还是由于场地硬件条件与目前新兴商业影院仍存在一定差距。很多老字号影院仅有单个影厅,无周边配套,没有停车场,很难满足今天观众的需求。 羊城晚报:要恢复、发展平安大戏院这些文化老字号,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赵梦菲:文化老字号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恢复、发展文化老字号有其独特的意义。 恢复、发展文化老字号,我认为可以走两条路,一是对目前仍在经营的老字号影剧院量身定制升级改造方案,在保留原有文化底蕴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升级内部环境及放映设备,让观众在老字号影剧院中仍可享受到优质舒适便利的服务;二是可以通过异地重建等方式,让已经停业的老字号影院复活,为它们寻找优质的商业综合体,让金声、新华、美华等充满回忆的名字,重新在广州的土地上绽放光彩。 延伸 逾90年历史 永汉电影院焕发新生 2021年7月16日,广州永汉电影院升级改造后全新亮相。这是广州现存唯一一家建于20世纪初的专业电影院,于1927年建成,因地处永汉路(现北京路),故名永汉戏院。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后,影院被焚为平地。后经黄信等人集资重建,影院于1941年恢复营业。上世纪60年代,它以专营放映新闻纪录片而闻名,故曾改名新闻电影院,被列为全国十大专业电影院之一。 “永汉”曾是时代和潮流的象征,它用无数个“一票难求”的放映场次,与平安大戏院、新华电影院等,一同构建了那个时代最时尚的羊城文化娱乐生活,承担着“拍拖胜地”“家人聚脚处”等众多人文功能。 90多年来,永汉电影院历经多次重建、改造、升级。1986年改造后,影院复称为永汉电影院。1999年,永汉电影院全年票房收入和利润总额名列市属影、剧院之首,在全国电影院效益排位上名列前十名。2002年,全国实行电影院线制改革,永汉电影院加入广东珠江电影院线,成为广东珠江电影院线的主力影院。 此次升级改造后,永汉电影院不仅引入业内顶尖的技术设备、最新的“纳米银幕”,还规划了“四方天地”休闲空间。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凯彬表示,永汉电影院将借此契机蜕变为“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综合型老字号影院,让老字号影院持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