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南越王”背后的考古人

文脉守护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9月12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

  西汉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等被保护下来,到今天还能向公众展示,变成市民参与体验历史文化的遗址博物馆——这是以麦英豪为代表的几代广州考古人共同努力,交出的精彩答卷。


  麦英豪:开拓广州考古事业


  已故的麦英豪先生是广州当代考古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曾担任南越文王墓考古发掘队队长、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发掘总领队,为广州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他被评为“20世纪中国知名考古学家”。

  1983年,麦英豪主持南越文王墓的考古发掘,这个项目的发现很快令举世震惊——这是岭南地区考古发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彩绘石室墓,也是广州地区首次发现汉代诸侯王陵。在1000多件套出土文物中,有金印3枚,还有铜、玉、水晶、玛瑙、绿松石和象牙印玺共23枚,其中的“文帝行玺”金印和“赵眜”玉印,可确认墓主人就是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在发掘期间,麦英豪还建议省、市领导对墓室进行原址保护,建立博物馆。该建议后被采纳,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于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

  对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的发掘与保护,麦英豪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前者地处繁华闹市、当代开发的最前沿,其保护过程也曾经历惊险曲折,所幸,被誉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精华”的宫署遗址最终得到了妥善保护。


  全洪:刚毕业就遇上“南越王”


  全洪是原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也曾担任过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他倾力于南越国考古文化和秦汉考古研究,在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等的考古挖掘方面多有贡献。

  1985年,他刚参加工作,就有机会参与了南越王墓发掘报告的整理。从最初的熟悉出土器物,阅读各发掘小组撰写的初稿、发掘日记、器物卡片做起,逐步查阅资料,自己为后来整理、修复的器物编写卡片……在近六年的报告整理、出版过程中,他全面认识了南越王墓出土遗物,对南越国的历史及考古状况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1995年,全洪又参与到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中。经历这一次的洗礼,他更认识到与时间赛跑、保护文物的重要性。2012年,全洪任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这个博物馆能够建在广州老城区核心地段,用作文化设施而非商业设施,这本身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博物馆主要是对南越王宫的遗址进行了三方面的展示:一是开放考古遗址的现场,二是在原址的遗址上进行模拟展示,三是将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相结合进行基本陈列。


  吴凌云:与它们相伴三十年


  “30年来,我一直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这两个地方打交道,可以说见证了遗址的发现、发掘和博物馆的成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说。

  作为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考古挖掘者之一,吴凌云当时发现和发掘了曲流石渠的重要部分弯月状水池。该遗址是目前中国考古遗址出现比较早的用石头做材料的实例,里面出土了大量龟鳖的残骸,也给后人了解2000多年前南越国的园林景观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依据。吴凌云记得,“就在弯月状水池边上的水井,出土了100多个罐子”!

  让吴凌云印象更深刻的是,当年作为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常务副主任的他,如何短期内在这个遗址上建成博物馆,“上级要求用一年时间盖成一座博物馆——从2009年到2010年,到广州亚运会开幕前,博物馆就要跟公众见面。”最后,他和同事们克服困难,如期完成了任务,广州城又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