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脉对话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9月12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李民涌(南越王博物院首任院长)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南越木简

  

  羊城晚报:将“王墓”与“王宫”两个博物馆合并,成立南越王博物院,是基于哪些考虑?

  李民涌: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原南越王宫博物馆,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实际运营,都存在着较多的共通之处,为合并后南越王博物院的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由于场地限制和资源单一等原因,两馆在公众中长期存在着辨识度不够清晰的问题,遗址、文物等诸多资源也无法形成合力,在更大平台上展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魅力。南越王墓有点“见物不见史”,南越王宫则是“大遗址中难见小细节”。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后,通过融合和互补,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都将呈现出更完整的遗址面貌和历史内涵。

  同时,融合两馆也符合当下调整部门机构、精简编制,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

  

  羊城晚报:新的院徽和院名的字体很有特色,背后有什么故事?

  李民涌:我们的院徽图案取自“透雕龙凤纹重环玉珮”,出土时是摆放在南越文王墓墓主赵眜丝缕玉衣的面罩上。这枚玉佩十分精美,圆璧形的内圈透雕一游龙,两爪及尾部伸向外圈;外圈透雕一凤鸟,立于龙爪之上。鸟冠及尾羽均为卷云纹,把外圈上下填满。龙与凤沟通呼应,构图完美和谐,正体现两馆融合为一,共同谱写岭南文化之光。

  院名“南越王博物院”这六字,分别由南越木简与里耶秦简、云梦秦简中集出。其中前五字“南越王博物”集自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南越木简,出土于宫署遗址内的一口南越国井里;最后一个“院”字,则是从南越木简、里耶秦简与云梦秦简中,分别集出笔画进行重组,并美化字形结构而成。里耶与云梦均属楚地,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多件含有楚文化元素的精品文物。所以院名的字体、字样也隐喻了南越国由秦至汉的发展历程,也蕴涵了岭南文化多元交融的特点。

  

  羊城晚报:未来如何打造“南越王”这个文化大IP?

  李民涌:未来,我们要把南越文化置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传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野下,深入解读南越文化与岭南文化、“海丝文化”的相关之处,以遗址与文物为依托,塑造“南越文化”的整体形象。

  具体说来,在陈列展览方面,要依据南越国的历史背景及其文物特色,聚焦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与地域特色,举办相关展览,同时让南越文化“走出去”;在学术研究方面,立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视角,对南越文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拓宽文化表达的边界;充分挖掘文物内涵与特色,打造文创精品;在宣传教育方面,根据两个展区特色,继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品牌,深化馆、校合作,形成更强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对遗址进行数字化展示,计划分三年实施。第一期对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的数字化复原展示已于去年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第二期也将于今年底完成,主要是通过MR虚拟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对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宫殿进行数字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