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小小作业本 “减”出大乾坤

图书馆和运动场是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9月17日        版次:A16    栏目:“双减”大家谈第三期    作者:何宁

     《“双减”大家谈》录制现场

     图/视觉中国

       胡泉

       方晓波

       彭娅

       周少伟

     图/视觉中国

 

  本期主持

  胡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

  

  本期嘉宾

  方晓波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

  

  彭娅

  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校长

  

  周少伟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小学校长


   策划/统筹 陈晓璇 文/何宁

  

  “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只是做学校的作业,孩子吃得饱吗?城市里和乡村里的学校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最根本的考试和评价改革会有怎样的变化?……

  在羊城晚报社、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由课外喵特约,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与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策划推出《“双减”大家谈》系列访谈节目。本期“双减”大家谈,三位嘉宾分别从教研院的专业研究、城乡学校代表具体的落实举措为大家解读。

  

  教育是一个矢量

  孩子共性和个性的成长,是整个大教育理念

  

  羊城晚报:如何以“双减”为教学改革契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方晓波: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误区,以为课外机构的培训就是个性化的培养,学校是班级集中授课,就不是个性化培养。这对教育的本质理解是错误的。

  首先,学校教育符合教育规律,更是一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多元化培养孩子的教育过程。所以请社会和家长放心,把孩子放到学校里接受系统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

  其次,教育是一个矢量,有方向,也有能量。“双减”是要减掉学生没有效率的学习、作业和培训。所以即使是“一对一”的教育,如果它的教育方向错了,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本意。

  彭娅:如果说个性化教育要靠培训机构来完成,我觉得这完全是对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大的否定。

  早在20多年前,我们所有的基础教育阶段就不搞应试教育了,我们提出的是素质教育。比如我们学校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还有不少校本课程,有课程超市,四、五、六三个年级的学生每年可以自由选择一门或多门艺术和体育类课程来学习。“双减”之前,我们下午就已经开设了“430”课后托管课程,有100多门素质类课程供孩子们自由选择,充分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我觉得孩子共性和个性的成长,是整个大教育理念,应该在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来完成,而不是靠其他的教育体系来弥补,学校才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地方。

  周少伟:很多家长都认为,课外培训机构是个性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但实际上,如果真正走进学校,我们会发现,个性化的教育是这样的:

  第一、孩子是在群体生活中不断发现他人、发现自我和发现世界,只有这样的“发现”走完了一个路径后,孩子才可能发现自己个性化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第二,学校除了国家课程,还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供孩子们选择和学习,而我们这样的乡镇学校还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发了一些特色课程,比如我们依托乡土的文化来弥补原本乡村在体育和艺术这一板块资源的不足。与此同时,我们还依托自然资源——山和水,作为学生个性化课程中培育的一部分。

  在“双减”之前,不少学校就在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并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建设特色学校。如今“双减”政策下,我们的学校需要站出来跟家长说清楚,学校其实一直在做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盲目报班会适得其反

  焦虑是因“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作怪

  

  羊城晚报:我们发现,教育的焦虑核心在家长。给孩子减压关键要给家长减压,学校将如何引导家长,在家校共育上下功夫?

  彭娅:“双减”之后,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作业的量减了,成绩会不会受影响?所以一开学,我们就告诉家长,“双减”减掉的是孩子过重的负担,但是我们学校要提高质量,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也请家长对学校有足够的信任。以往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各补习机构,第二天回到学校上课,很多孩子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在校外提前学了,在学校课堂上就不听讲了。这些其实都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如果把孩子那些负担减掉,那么学校的教学就常态化了。

  其实并非因为“双减”我们才去思考减轻孩子负担的问题,我们一直以来总是反复跟家长强调,一定不要盲目给孩子报过多的学科类补习班,这样一定会适得其反。家长应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的老师是经过正规培养和培训的,国家花了很大力气、很多资源和经费去培养学校的专业教师,不管是教学水平还是读懂学生,他们都是最专业的。

  但是家长明知道学校老师都很专业,为什么还让孩子报这么多课外培训班呢?主要是“剧场效应”,那就是别人都在课外补习了,我的孩子不补习就吃亏了。还有就是“囚徒困境”,别人都学了,别人学得更多,那我就学得少了。

  我坚信“双减”下,会突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孩子的负担,提高学习的质量。

  

  精准备课,高效课堂,优化作业

  老师重视教研,探索改变学习方法

  

  羊城晚报:彭校,您判断一下,“双减”政策下,你们学校的学生家长会不会觉得学校作业不够,还要在外面“加餐”?

  彭娅:家长理念的转变和具体做法的转变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会不断跟家长沟通,缓解他们的焦虑,同时,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服家长。

  我们学校到底是如何做好“减负、提质、增效”的?我们使出了“精准备课、高效课堂、优化作业”这三招。

  “精准备课”,除了要求每一位老师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外,我们的老师还每天集体备课10分钟,每天下午快放学时,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备课,大家一起说一下第二天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优化作业”,学校要做的是严抓老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我们要求老师的大脑里要有一个题库,然后组织成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练习分层推送给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做很多无效的题目。

  羊城晚报:方院长,从广州市教研院的角度看,如何引导学校老师提高课堂质量呢?

  方晓波:首先,老师要重视教学研究,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双减”下,我们更提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去研究如何高效、科学地把教学和作业设计完成好。

  其次,教研机构也在帮助学校和老师作深入的关于提高质量的系列研究。比如改变过去的唯考试、唯分数的评价体系。

  再次,要探索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的改变。比如我们与黄埔区合办的广州实验中学,在三级课程体系下,我们尤其强调重视阅读和运动。有教育专家说:学校的图书馆和运动场是送给孩子们最好的两个礼物。此外,我们还倡导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重视探索实践和实验。

  

  回归作业过程训练根本功能

  试点实验四种优化作业设计成果

  

  羊城晚报:刚才大家也谈到了,减少课外补习和减少教辅资料是作业减负的一个核心,如果只是做学校布置的作业,学生吃得饱吗?

  方晓波:“双减”是国家的一个大政策,随着“双减”,未来的考试和评价相应地也会作出大的调整。

  家长担心的作业少了是不是会影响成绩和升学?我觉得不用过多担忧,教育部门会在考试评价改革上做出切实的一步。

  首先,我们减的是作业异化的那一部分。所谓作业的异化,就是把作业等于考试题,然后考试又好像能够通过刷题、做练习和作业获得分数。今后,“通过重复性、机械化、盲目地用量来体现的作业能够得分和升学”这样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教辅材料和教材匹配在一起提升质量,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某一个时代阶段的产物,在那个阶段确实对提升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教辅资料也内卷成了考试题的训练,这样的教辅资料大可不必。当然好的、精选的作业集还是有必要的。“双减”下,广州市教研院对于优化作业设计也有一些研究的初步成果,以下这四点成果,正在广州实验中学初一级实验。我们给广州市的学校主要提了四个方面的认知:

  第一,要注重作业的过程性设计,反对用终结性的试题来代替作业。

  第二,弹性化地设计各科作业,要分层分级,做到弹性选做。

  第三,分解型的设计。为什么要分解各科作业?因为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考试的一部分。所以要分解单元、分解课例、分解知识点,细化进行作业设计,分解完了的练习,是为了巩固、深化和拓展已经学过的知识,向高阶思维转化的一个必要的过程。作业的分解型设计,本身就是减负,因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断地成功,而不是失败。

  第四,多一些情境类作业的设计。所谓情境类作业,作业的和考试的目的都不是为了书本的知识,而是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作业也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解决学习到的知识以后,在加以应用的环节获得提高。所以情境性的作业设计将来会在孩子整体作业比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所以,从长远来看,减少作业的量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而相反,会获得各种各样评价的好处,整个教育生态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追求“不为分数,赢得分数”的结果

  考试和教育评价改革、人才选拔机制都在改变

  

  羊城晚报:确实,只有评价机制多元化了,才能根本缓解家长的焦虑。那在你们的心目中,理想的考试和评价会是什么样的呢?

  周少伟:我们实施的很多教育实践,是要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找到他们为之着迷的兴趣爱好,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让他们通过课堂去打开那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能够与世界热情地拥抱。

  我理想中的考试应该对孩子的评价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对学科成绩的评价,它可能涉及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中的每一个方面,而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成功的定义是可以自我定义的,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最重要的。并且孩子们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去追求、去奋斗、去努力。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最好的一个样态。

  对家长来说,最好的样态就是好的学校到底在哪里?我觉得最好的学校就是最近的学校。所以对于乡镇来说,就是要让好教育扎根乡村,让好教育回家。

  彭娅:考试是对孩子评价的其中一种方式,我们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考试和评价能更加多元,给孩子更多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全面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希望孩子的个性特长能够得到认可,能够呵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教育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培养有独立思想的人,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共同来完成。

  我觉得小学阶段,家长不要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当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好了之后,孩子到了高中,真的会后劲很足,一定会有“不为分数,赢得分数”的结果。家长要相信我们的教育理念,相信国家的教育政策,相信我们的教育方法,配合好学校,孩子一定不会差的。

  方晓波:我们也是从家长经历过来的,我想给家长提几点建议:

  第一,我觉得任何的教育改革和评价改革都要围绕义务教育本身的特质,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来考虑的。

  第二,关于考试和教育评价改革,其实整个教育系统早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可以看一看近些年的高考改革,其实高考试题围绕情境化设计的题目几年前就开始了,各个城市的中考改革也是风向标和指挥棒,也在作出有力的回应。

  第三,我相信未来的人才选拔机制会向科技创新、身心健康、品德高尚这样的维度去倾斜。我相信这条路、这个方向和达成这个目标的时间,都会令我们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