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三水农场一个月内完成约1600亩晚稻播种 |
占地约2400亩碧桂园三水无人化实验农场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徐炜伦 图/受访者提供 “在这里,我重新认识了农业。”颜璟鸿说,来到三水前,自己从来没想过传统耕作方式与智慧农业的区别会这么大,“就以无人机植保为例,喷洒作业一亩地只需要几分钟,但如果是人工喷洒,往往要花上一小时不止。” 今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颜璟鸿是碧桂园农业试验农场项目的校招生,与他一同的还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共27名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颜璟鸿口中的“智慧农业”正是今年4月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人民政府与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合作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占地近万亩,建成后预计投资将达到5亿元左右,其中,示范基地内的无人化实验农场约2400亩。 据了解,碧桂园农业布局智慧农场,将前沿技术应用到智能农机装备、无人农机驾驶和智慧农场管理等领域,2020年已在黑龙江建三江(一年一季作物生态区)启动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取得可喜的成果,今年又在广东佛山三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开展一年多季作物生态区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未来碧桂园农业将把无人化农场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复制、推广到全球各地,用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建三江农场原班人马集结,提供无人化农业生产解决方案 “你们能看到下地干活的大多数都是公司的管理人员或应届毕业大学生。”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海外农业副总经理高后亮向记者展示开荒时的影像资料时表示,自从今年1月进驻三水南山镇以来,碧桂园农业三水项目团队排除种种困难,将大片管理无序、杂草丛生、杂物遍地、土壤欠佳的农田改造成符合现代农业耕作要求的示范基地,期间项目除了雇用周边劳动力之外,团队全体人员多次以“团建”等方式组织下地活动,不辞劳苦地与土地零距离接触,“树根、大石头、水泥桩等各种想得到、想不到的东西都藏在了原来的土地里,对机械作业会带来不小的隐患。”高后亮说。 据介绍,碧桂园农业2020年在黑龙江建三江与北大荒联合打造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项目预期效果,在国内形成较大影响,今年碧桂园不仅将去年建三江无人化农场项目原班人马全部调到三水农场,同时还新招募了27名农业院校应届大学生(其中研究生14名)。尽管已有成功经验,但三水地处亚热带,属于一年多季作物生态区,无人化农场的打造受不同气候、土壤、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还是有很多新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项目团队前期在实地踏查勘测、土地平整、道路和灌排渠修复方面就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投入。 好事多磨,平整过后的土地在高后亮眼中算得上是“基本成型”。据统计,碧桂园三水智慧农场已收获20多吨的以“直播”(即省去传统的育秧-移栽-插秧环节,直接将水稻种子种到土壤中)方式种植的早造稻谷,预计9月下旬第一批成品米就可以上市。同时,截至发稿日,项目已经完成超过1600亩晚造水稻和600多亩旱田作物的无人化耕种及病虫草防治工作。目前,无人化农机通过路径规划和远程控制,除了能实现正常的直线作业以外,还可以实现自动转弯、掉头等动作;通过数据分析生成变量施肥处方图可实现变量作业。按照规划,无人化实验农场将逐步把世界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3S、AI、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应用到农机无人驾驶、智慧农业和智慧农场管理上。 高后亮表示,碧桂园通过建三江和三水“一北一南”两个无人化农场的试验、实践,为“将来由谁来种地”这个问题提供了无人化解决思路,提供了将数字技术在农业上深度应用并获得系统成就的样板。 报到赶上农忙时节,校招新员成新骨干 “驾驶农用拖拉机、操控无人机、无人农机……”面对记者的提问,三水农场项目应届大学生如数家珍地说出两个月以来掌握的技能。据介绍,今年7月中旬,27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农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到碧桂园三水农场项目报到,恰好赶上了晚造水稻播种的农忙时节,并被告知要完成1200亩的播种计划。“听到这个任务后,我都震惊了,觉得不太可能完成。”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陶新婷坦言,刚到三水农场时,这里是一片荒地,与其在碧桂园校招宣传片上看到的建三江农场有着不小的落差。 在三水农场面临的困难远不止此,陶新婷告诉记者,研究生时期,她每年都会有3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在辽宁的水稻试验田做研究,平均两三天去田里一趟,一趟大概3个小时,而在三水农场里,每天都需要在田里度过8个小时左右,农忙时节可以达到10个小时,工作强度远远提升。不过,在科技的加持下,仅过了一个月,项目就出色地完成了播种计划,目前已完成晚稻直播播种约1600亩。 “幸运”二字是陶新婷对这两个月工作生活的总结,她表示:“未来农业的生产模式必将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智慧化,在这里我看到农场的愿景逐步实现,团队里都是对智慧农业充满信心的伙伴,业务能力强,都是十分质朴的人。”据陶新婷介绍,校招员工在刚入职时都需要进入农业生产一线锻炼,随后将分流到行政、管理、销售部门或其他项目,作为目前留在生产一线的唯一一名女应届校招生,陶新婷仍然需要负责到田地里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以及归纳整理伙伴们的巡田记录等工作。 同样需要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的颜璟鸿表示在三水农场见到了现代农业的雏形,“无人机植保即对有病虫草害的作物进行喷洒药剂,进行此项工作往往在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但这也比传统人工喷洒高效很多。”颜璟鸿说,“三水农场深刻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科技让农民省时、省力,告别粗放、低效的传统农耕方式。” 系统培养计划,现代农业里“大学生农民”的进化之路 尽管27名大学生均来自农业院校,但他们所学领域却各不相同。修读于水产养殖专业的颜璟鸿还打理着农场内面积30多平方米的锦鲤池,并为之设计了循环水系统以便饲料、粪便能排出池外,虽然自己的所学已有所用之处,但是颜璟鸿的理想不限于此。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项目主要为四大功能区,分别为无人化农场实验区、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区、生态智慧渔业区和农耕文化旅游游览区。生态智慧渔业区包括数字化生态智慧渔业养殖区、渔业加工基地、桑基鱼塘、渔光互补。颜璟鸿希望,未来能为生态智慧渔业区的打造出一份力量。 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宙聪刚刚结束生产一线部门的轮岗,他表示:“在生产一线,我时常需要在凌晨5时就进入工作状态,但看到曾经的一片荒地成为‘绿洲’的过程,也是内心不断满足的过程。”目前在销售部门的他还表示遇到的是不一样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市场的规律和管理的逻辑,同时为了更加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李宙聪还保持着不时到田间观察的习惯。 高后亮表示:“现在项目尚处于无人化实验农场板块的建设阶段,等到项目四个板块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区和农文旅板块启动的时候,‘农业+科技、农业+工业、农业+旅游’融合的效果才会明显地发挥出来。” 记者了解到,针对人才培养,碧桂园农业与国内知名的农业院校达成合作,将培养能独立运营管理无人化农场的高级人才。据高后亮介绍,该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初级课程培训,主要实践内容就是关键生产环节的实际操作;考核通过后就是中级课程培训,以实际管理一块试验田为核心,要求全程农业生产、农艺规划和生产预决算都由学员本人完成;最后是面向技术、管理线条的高级管理层以及通过初级和中级课程培训的员工,课程基本上已经脱离业务操作层面,以财务管理、战略管理、投资管理、跨国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为核心,对学员的考核重点也从专注业务转为关注逻辑思维、综合管理和方案输出的能力。 高后亮表示,本届大学生员工仍处于初级课程培训阶段,完成此阶段需要一个周期的时间(约一年),而最终他们要完成整个培训课程学习和考核,“以无人化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是一个伟大的、充满创意的设想,需要开创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这方面是年轻的从业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