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引发网络关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缑晓雪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深圳 “四大校”教师岗面试,进入面试7个人中有4个人都是博士,最后招聘的4个人,3个是博士。(10月10日澎湃新闻) 杭州、广州、成都等地知名中学吸引多名海内外名校博士前来应聘,不断进入公众视线。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今天,名校博士将中学教师作为就业方向,显然也经过了计算与权衡。到集聚更多机会和资源的大城市就业,知名中学的老师不仅拥有优渥的薪酬待遇,还拥有良好的职业声望与社会认同;这份体面、光鲜的工作,显然是一个“香饽饽”。 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名校博士更应该进入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而名校博士到中学工作在他们心中是大材小用。这种陈旧、滞后的观念,既是对名校博士的道德捆绑与权利束缚,也是对基础教育的轻视与矮化。在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燃灯者”的作用,不仅在于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于激活他们的梦想、点燃他们的希望之灯。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名校博士并非一个同质性的整体,而是具有鲜明差异性的个体;名校博士有不同的“意义之网”,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的名校博士不愿意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承受巨大的科研压力;有的名校博士不愿意到大企业挣大钱、挣快钱,而是喜欢简单、平凡的生活;有的名校博士喜欢学生、愿意和学生一起成长进步……名校博士进入中学当老师,不仅是个体的理性选择,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在中学教书育人,看似简单,实际上错综复杂;不同的老师讲授同样的课程,效果或会存在天壤之别。说到底,教书育人不仅和老师的知识、方法有关,也和老师的视野、格局、审美等密不可分。名校博士进入中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孩子看到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世界,也有助于教学相长、改革创新,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孩子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教师热”这一现象,但“教师热”冷热不均的现实,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中西部地区、部分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名校博士究竟适不适合当中学老师,不能被耀眼的学历出身光环所遮蔽,更要用实力说话。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进入面试的4名博士有1名博士被淘汰,说明了深圳这所中学的审慎态度——名校博士具备成为“好老师”的潜质,并不意味着他们都能成为“好老师”;拥有扎实学识的名校博士,要成为受人尊重的“好老师”,同样需要“补课”。
-
即时新闻
“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 是个体理性的选择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0月11日
版次:A06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