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图为市民参观“智慧城市”展示项目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
本版统筹/羊城晚报记者 沈婷婷 宋毅 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2020年对于深圳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周岁生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一年过去,深圳带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奋勇前进,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广东也正举全省之力,通过政策支持等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政策利好 改革试点首批事项 过半取得实质进展 去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印发。对此,广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全省支持深圳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推进会,提出全省动员、举全省之力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深圳更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牵引带动广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再创辉煌、再创佳绩,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示范、为国家大局作出贡献。 至今的一年里,重磅利好消息频频传来。今年2月,广东省政府以“省政府令”形式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一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广州、深圳市实施的决定》,将117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广州、深圳市实施,其中,涉及深圳市的事项多达103项。7月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又发布《关于支持实施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提出22项支持事项,积极为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创造条件。 一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高位推进、广东省委省政府动员全省的大力支持下,深圳扛起主体责任,坚持台账式管理、项目式实施、节点式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个授权事项清单中,9个已落地见效、13个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才引进 推行“特聘岗位”制度 在去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才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中关键在于人才,深圳深谙此道。今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7家用人单位对外发布首批“特聘岗位”申报指南。“特聘岗位”制度的推行,不仅意味着用人单位在高端人才认定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也是深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和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的重要举措。 这是深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缩影。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黄金发展期,深圳需要更多国际一流人才。近一年,为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聚集地,深圳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落地为契机,探索“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新型科研机构管理模式,成功承接外籍高端人才认定权,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外国高端人才办理R字人才签证提供便利。与此同时,深圳出台《推进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的实施方案》,涉及金融、税务、建筑、规划及文化旅游等11个领域,便利境外专业人才到深执业。 自主创新 企业成科创主力军 9月16日,中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是深圳市南山区第187家上市公司。南山区辖区土地总面积187.5方公里,中兰环保的上市意味着南山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上市企业,密度居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国经济第一区”的南山区强势领跑,离不开自主创新迸发的蓬勃势能。其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以南山区为代表,过去一年,“深圳队”的创新成果显著。数据显示,去年,深圳专利授权量、商标注册量稳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量达54.4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其中,华为公司以5464件PCT申请连续四年排名世界第一,深圳大学以252件PCT申请跃居全国高校首位,世界高校第三。在第21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深圳创新主体获奖达70项,中国专利金奖3项,占全国1/10;中国外观设计金奖2项,占全国1/5,金奖获奖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的特产是企业家”,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2020中国企业发展数据年报》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考验下,去年,苏州、成都、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新增企业注册量均超过50万家,位列第一梯队。而深圳市场主体总量位列全省第一。 这背后,政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去年,深圳为市场主体减负11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7万亿元,出口实现全国城市“二十八连冠”;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5万家,商事主体数和创业密度继续领跑全国,国际国内各类市场主体继续看好深圳、选择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