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创造现代”的广东人物和故事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0月20日        版次:A07    栏目:专家点评    作者:冯原

     冯原(中山大学教授)

  

  冯原(中山大学教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十九路军的军需处长与一个名叫郑可的年轻人达成计划,资助他赴法国留学,条件是学成归来后要为广东建设服务。同样接受资助的还有冼星海和马思聪,他们后来的贡献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十九路军的目标:郑可成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引路人,冼星海和马思聪更是成为中国现代音乐的代名词。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创造现代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现代事物”都从这时开始进入中国,在中国落地开花。中国的现代事物并不是由其自身传统演变而来的,实际上,它们是由一大批先行者出国学习并引入中国的。由于广东特有的地缘关系,在中国转向现代的进程中,广东成为现代事物的先行地,有很多广东人也成为现代事物的引路人和先行者。在这方面,广东华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的桥梁,不少现代商业和实业都由华侨率先创办,广东华侨还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如第一个制造、驾驶飞机的冯如。现代城市建设也与华侨的参与密不可分,从侨乡城镇到省城广州,无论是新式的骑楼商业街还是洋房住宅,多半是华侨所为。

  到了新世纪,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这也意味着,中国从20世纪的创造现代走入了21世纪的后现代文化。与许多现代事物在中国出现的情况相似:华侨们回乡建造华美的碉楼仅仅是因为自身的愿望,但是,这种产生于广东侨乡的全新建筑样式却在“无意”中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从华侨私产变身为公共文化遗产的现象说明,从现代到后现代,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价值观上面,后现代并不是再一次的现代化,后现代是把现代变为历史的一次文化与价值观的重新塑造。

  一百多年以前,创造现代的先行者把现代事物带回广东、带向中国,是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今天,后现代的价值观如同一面镜子,把创造现代的过程映射为不可复制的历史遗产,创造现代的人物和故事也就变成了最有价值的资源。近年来,广东各地都在擦亮现代历史遗产、打造现代名人效应,这些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的体现。

  作为现代的先行之地,广东拥有了众多现代先行者和现代历史遗产,今天,它们都成为不可多得的地方传统资源。这个现象反映了文化价值观的转向——现代成为历史,是后现代文化打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