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易纲:推动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间的交互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10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

  羊城晚报讯 据第一财经报道,“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和推广应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也就是说老百姓需要兑换多少,我们就发行多少。”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芬兰央行新兴经济体研究院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上视频演讲时,就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保护隐私和维护金融稳定方面,一一进行了介绍,展望下一步,易纲表示,将推动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间的交互。易纲同时指出,现金仍将长期存在。只要存在对现金的需求,人民银行就不会停止现金供应或以行政命令对其进行替换。

  

  现金仍将长期存在

  

  “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和推广应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也就是说老百姓需要兑换多少,我们就发行多少。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差异大,这些因素以及居民的支付习惯决定了在可预见的将来,现金仍将长期存在。只要存在对现金的需求,人民银行就不会停止现金供应或以行政命令对其进行替换。”演讲中,易纲强调。

  易纲表示,数字人民币设计和用途主要是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跨境及国际使用相对复杂,涉及反洗钱、客户尽职调查等法律问题,国际上也正在深入探讨。鉴于跨境使用的复杂性,数字人民币当前以满足国内零售需求为主。

  展望下一步,易纲表示,将根据试点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使用。一是参考现金和银行账户管理思路,建立适合数字人民币的管理模式;二是继续提升结算效率、隐私保护、防伪等功能;三是推动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间的交互,实现安全与便捷的统一;四是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建设,提升数字人民币普惠性和可得性。

  

  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

  

  CBDC对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CBDC的设计。

  在易纲看来,如果CBDC更类似现金,则影响相对有限。但若具有存款等金融资产的属性,则可能引发存款替代,导致金融中介规模收缩并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基于此,人民银行妥善研发设计方案,有效降低负面影响。

  易纲表示,首先,坚持数字人民币的M0(流通中的现金)定位,不计付利息,降低与银行存款的竞争;其次,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实施中心化管理,保证对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作为中介,为公众进行数字人民币兑换并提供支付服务。

  另外,设置了钱包余额上限、交易金额上限等制度摩擦,尽可能降低挤兑风险。此外,在试点过程中,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也是重要测试内容。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导致央行掌控了太多信息的疑问,易纲回应表示,央行高度重视数字人民币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数字人民币在匿名性方面采取“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在收集个人信息时遵循“最少、必要”原则,采集的信息量少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同时严格控制个人信息的储存与使用,除非有明确的法律要求,人民银行不得将相关信息提供给任何第三方或政府机构。近期中国还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从立法层面加强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