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连出五位“杰青基金”获得者 这所医院是怎么做到的?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10日        版次:A05    栏目:    作者:张华、林伟吟、张阳

  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伟吟 张阳

  

  日前,年仅38岁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中心研究员苏士成荣获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简称“杰青基金”)。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里,他是继宋尔卫院士、林天歆教授、唐亚梅教授、胡海教授之后,医院本土培养的第五位“杰青基金”获得者。至此,该医院已连续四年成功培养出“杰青基金”获得者。那么,这家医院到底做了什么,能让这些科学家们脱颖而出?

  

  紧抓科技前沿

  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021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苏士成教授申报的“免疫微环境和炎症相关疾病”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直接获批经费400万元。据悉,本年度全国共314项研究获该项资助,其中中山大学共获批3项,医科2项。

  肿瘤免疫治疗获得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虽然获得了突破性的飞跃,但仍有许多瓶颈问题。苏士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免疫治疗对乳腺癌等多种重大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此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是围绕这个方向展开研究。”

  “乳腺癌在以往被认为是‘免疫冷’肿瘤,不适合肿瘤免疫治疗。同时它还缺乏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这种特点使精准找出适合做免疫治疗的病人非常困难。而我的研究成果则有望拓展免疫治疗的适用人群,并且提供更精准的疗效预测标记物,使合适的患者不会错失治疗机会,不合适的患者不会浪费医疗费用、遭受不必要的副作用。”苏士成说。

  近些年来,医院重视科研,更重视科研转化,极大地激发了临床医生搞科研的热情,使得医院的研究成果产量丰硕。苏士成表示,临床科学家针对临床难题提出问题,通过基础研究提出原创解决方案,再利用坚实的临床研究平台、丰富的临床资源,与产业界合作迅速转化研究成果,这样的模式即使在美国也很少见,但近年在国内却越来越普遍。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站式”科研转化对我国医学弯道超车是一个重要契机。

  “针对一个临床现象,我们究其分子机制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做进一步的延伸,实现从0到1的突破,自主创新,这样才会有一系列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形成我们独有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苏士成说。

  

  依托团队和平台

  人才尽情施展才华

  

  一燕不能成春,在科学研究领域更是需要团队合作。据悉,苏士成的团队有十多人,包含了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则包括乳腺外科、基础科研、生物材料。

  “我所在的医院是综合性医院,兄弟科室有许多临床水平一流的大师,但在从细胞分子层面做原创研究方面经常遇到困难。因为我兼有外科学和免疫学背景,所以我去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挂职,做临床和基础桥接工作。我会组织基础教研室的老师到各个临床科室查房,在查房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科交叉的合作机会。”苏士成说。

  除了个人及团队的努力外,“杰青基金”获得者的出现也离不开医院搭建的人才平台。据悉,近些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了层层递进的“金字塔”型人才培育体系,近五年投入逾1.5亿元,支持约220人次,努力打造结构科学、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医院人才培育逐渐显现出成效。2019年11月,49岁的院长宋尔卫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这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本土培养的首位中科院院士,充分彰显了医院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凡实力,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全院上下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力前行。此次,38岁的苏士成教授荣获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也成为了医院本土培养的第五位“杰青基金”获得者。至此,医院已连续四年成功培养出“杰青基金”获得者。

  

  知多D

  

  “杰青基金”

  极具影响力

  

  “杰青基金”,也就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中国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的一个基金。

  目前“杰青基金”已经成为我国具有极高标志性和影响力的高端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是优秀中青年学者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它和被称为“小杰青”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简称“优青”)竞争均非常激烈,每年受理一次,评审过程十分严格,仅有10%的申请者有机会获得资助。

  近些年来,“杰青基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去每年仅有200个名额,近年来虽然增加到400个名额,但是面向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面向几乎除文科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