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智障碍人士打造的公益性烘焙饮品店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通讯员 李莹姬 沿着繁华热闹的北京路步行街往万福路方向走,在一条斜巷的路口,有两家颇具文艺气息的小店。一家主营花艺,另外一家则售卖时下年轻人喜爱的饮品与蛋糕。店铺小而精巧,店内的员工认真而有序地接待着附近的街坊来客。 如果不特别指出,很难觉察出这两家小店的员工大多为心智障碍人士。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康复训练等项目,在越秀区康园工疗示范站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恢复与社会的正常接触。 近日,越秀区康园工疗示范站正式揭牌。成立于2007年8月的越秀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指导着越秀区18条街道共23个康园工疗站开展工作。今年,广州在越秀区先行开展康园工疗示范站服务升级试点工作,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在残疾人托养照料、康复训练、社会融合、辅助性就业等方面谋求改革。 据介绍,越秀区康园工疗示范站按照残疾人实际情况分级分类提供服务,打造2.0版康园工疗机构,深化残障人士友好型城区建设。 为己为人激发潜力提供服务 广州市家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淑恩告诉记者,2013年起,他们就与来自香港的社工团队合作,为心智障碍的人士提供园艺治疗的项目。“合作至今,这个园艺治疗项目已经有8年了。”李淑恩说:“有专家了解了我们的园艺治疗项目后给出建议,可以把项目进行提升,不仅仅是治疗,而是可以让参与项目的人士,走入实际的就业岗位,为自己也为社会提供服务。” 经过思索与评估,得益于“众志同行,爱路相伴——以残助残就业培育项目”的两家花艺店与饮品店应运而生。 据了解,这一项目为轻度残疾人提供家政生活技能训练和就业技能培训,激发残疾人潜力,组建服务团队,为社区内有需要的重度残疾人及家庭提供居家服务,进一步探索残疾人新型就业形式。其中,“乐活花店园艺治疗康复项目”为促进社区精神康复者就业创业进行的新尝试,以园艺职业康复训练为主,在专业的园艺治疗师及职业康复师指导下,通过色彩搭配、花束技巧、组合盆栽、开业花篮等课程内容,让康复者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 在花艺店工作的卢女士告诉记者,她此前也曾在越秀区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参与一些简单的工作,现在除了服务中心,她每天还要兼顾花店的工作,生活愈发充实起来。“虽然客人不多,但是每次帮他们选花、包装,我都挺高兴的。” 在另外一边的饮品店,则从初创起就有康复人员参与其中。一名工疗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饮品店的一名员工原来从事设计相关工作,人生突然遭遇重大变化,使得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随着治疗,他也在恢复当中。当我们讨论要做这个饮品店时,他给店面的装修、蛋糕的设计等提出了自己的专业意见,我们觉得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拓展新型“职业康复就业”模式 记者了解到,越秀区康园工疗示范站拓展新型“职业康复就业”模式,通过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建立完善康复档案,搭建就业平台,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树立康复工匠,开展职业康复培训,搭建就业支持网络,由职业康复师+就业指导员+社工+志愿者+家属多方联动,推动残疾人就业实训,完成残疾人康复就业。 此外,为保障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越秀区康园工疗示范站采用多元化、综合团队的模式,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调节情绪、自我发展与社会融入。他们在生活训练营中派驻资深家政培训师,让学员掌握基础生活能力,减轻家属照顾负担。在专项康复训练营中,则由康复师对学员进行运动干预治疗,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延缓能力退化;为学员开展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等小组社交技能训练,以稳定病情, 提高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