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雷 |
徐真华 |
齐喆 |
罗斯宁 |
方昕 |
张宇航 |
裴继刚 |
郑佩瑗 |
蓝海红 |
吕永强 |
陈劲佟 |
王增丰 |
广东传统工艺又逢发展机遇 张春雷(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 我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在精神生产方面,传统工艺具有其他艺术的一般属性,可以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生活,给人以审美的精神享受。在物质生产方面,传统工艺通过实用性体现其最本质的特征。 当前,广东传统工艺又逢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仅2019年,国家先后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为广东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广东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多元化市场开拓,扎实推进产业振兴,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等。这些都会带动传统工艺的快速发展,是广东传统工艺再度振兴的天赐良机。 “开平碉楼”活化利用还有提升空间 徐真华(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 “开平碉楼”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保护实体,从活化利用视角审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如何提升“开平碉楼群”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性价值?除了对碉楼建筑群本身的修缮,楼内各居室旧时生活样态的恢复布置、旧时主人家庭的身世钩沉需要精准挖掘。布展外,对整个景观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游憩娱乐、以旧时耕读传家、商贸兴族为特征的传统生活、生产、经营活动的活化再现等仍需作整体性的谋划。 如何强化“开平碉楼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或者“在地性”特征?每一座碉楼都透视着极其鲜明的中西跨文化特征,无论从建筑物的结构,造型还是从内部的家具陈设都可以看到早年开平华侨对异族文化的吸收、接受以及对中华根文化的坚守。要通过对“碉楼群”的人文挖掘,讲好碉楼故事,彰显“开平碉楼”地方特性的独特魅力,为公众提供更具亲和力的公共空间和人文思考。 此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态传承必须坚守原真性和整改性、系统性的原则,重在再现“开平碉楼群”的生活形态、人文风貌和历史内涵。 传统工艺提高人们生活的品质 齐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传统工艺的存在价值实际上就集中在提高生活的品质。传统工艺,它蕴含着中国很多传统文化思想、哲学的精华,而这些东西的现代化,恰恰是中国能够提供给世界很宝贵的贡献。当代的工艺美术创作如果不从传统吸取文化内涵,必然显得单薄乏力;而传统的创作材料和形式如果不介入当代意识,寻求力量,那就只能永远留在过去,无法突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借鉴则应立足于民族审美心态的现实性。 振兴广东戏曲是广东现代文化建设新课题 罗斯宁(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山大学教授) 广东各地各剧种的戏曲源远流长,是广东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们彰显着岭南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广东戏曲,对弘扬岭南文化,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振兴广东戏曲,体现其当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成为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振兴:继承古代戏曲的优秀文化传统,创作出今天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深入现实生活,加大戏曲创新的力度和精度,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的创新同时并举;进行戏曲传播方式的创新,运用今天的新科技、新技术,促进戏曲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以爱国、爱中华文化为引导,加强粤港澳的戏曲交流,让三地的戏曲文化成为新型大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跨文化视角下的非遗传播实践 方昕(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非遗中心主任) 如何走近受众?我们面对的是伴随科技创新浪潮和信息大爆发成长的一代。信息的传播手段和载体迅速更迭,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手段必须相应发生改变。以受众的语言和掌握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递,降低学习成本,缩短信息传播者/编码者和信息接受者/解码者之间的距离,精准传递至目标受众。 如何走进生活?我们面对的是伴随消费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代。泛文创是一股强势、有效的传播力,在增加传播环节的同时延长传播链条;文创产品是文化符号转译的有效方式和与当代结合的现实途径,能较好进入消费市场,与生活日常结合。 如何走得更远?我们面对的是伴随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一代。最本土的即是最国际的,是国际通用的语言。青年一代应以更平视更自信的姿态向外输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积极展示、发声。 重视民间文学的积极作用 张宇航(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省人大原常委、教科文卫委原主任委员) 在广东发展历史上和岭南文化厚重内涵中,传说、故事、神话等民间文学素材的蕴藏量十分丰富。仅据2006年编纂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就收进广东民间流传的神话9篇、传说548篇、故事345篇,共902篇。 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交融发展的复杂环境里,更好地重视挖掘和焕发民间文学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其在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的积极作用,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和当代价值。 广东文化基因成就广东非遗特性 裴继刚(广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广东文化基因具有“务实、开放、兼容和创新”的鲜明特性,决定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产生旺盛生命力、文化多样性、价值认同感、求新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 由于广东文化基因中的先进特性,因此成就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兼容性、开放性、创新性,因而具备广泛的认同感和可持续感。它对于当代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再创造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示范应用价值。 提炼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郑佩瑗(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存留的宝贵足迹,是人类精神物化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归根结底,要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育、开发,还原历史,吸取营养,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广东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元,如何使其当代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发挥,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环。 文化遗产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因此只有以历史的眼光,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客观地分析,才能脱离混沌,提炼出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比如,我们对祠堂文化应剔其封建之糟粕,取其尊祖爱国、敦睦联谊之精华,使其在爱国爱乡教育、和谐社会建设、统战联谊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守正创新,彰显广东非遗崭新格局 蓝海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广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目前,广东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本省实际的非遗保护制度,非遗保护已成为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这些非遗给予了我们一种归属感,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非遗从最初的“活起来”到今天的“火起来”,通过建章立制保驾护航,构筑非遗保护体系,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传播交流讲好广东故事等措施,今天的广东非遗保护工作呈现一个全面性、整体性、法制化,注重活态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存续力和生命力得到彰显的全新格局。 做好广东名城保护工作 吕永强(广东省住建厅二级调研员) 截至2021年10月,广东省有广州、佛山、梅州、潮州、肇庆、雷州、中山、惠州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山市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以及1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0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各地确定公布了3827处历史建筑。 目前,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基层工作能力差距较大,部分地市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得不到保障;部门文件“打仗”,影响工作有序开展;保护资金没有保障;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仍有缺口等。 岭南文化遗产保育的社会共建 陈劲佟(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岭南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 社会组织参与遗产保护可起到积极作用,包括推动活化遗产价值;促进形成社会共识;观察遗产变化;促进社会资源的投入;自下而上的推动;创新遗产保育服务。广东地区有过百个社会自发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这种数量规模的社会组织自发参与遗产价值保护的现象,形成于近20年以来,尤其以广州地区为主。 通过民间社会组织参与遗产价值管理而产生的影响是持续的而且深远的。这种区域民间力量对公共文化保育行为的普遍性、持续性、自觉性在中国并不多见,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突出现象。 勿把非遗传承当成复古模仿 王增丰(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锃风艺术研究院院长) 作为在工艺创作一线的匠人,我提出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非遗与时代审美脱节;没有处理好非遗的活化利用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非遗活化无法适应时代要求;非遗的认知与认同感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非遗传承与保护缺乏资金投入。 当下,有关部门把非遗位置抬得过高,个人认为不是所有列入项目都重要。许多项目是农耕社会遗留的技艺,在宣传口径上不能一刀切。我认为,不能把非遗传承当成复古、复制模仿;非遗项目有些是落后的技艺,含金量少;宣传过头了,有些地方把非遗数据当作政绩,认为越多越好,出现了众多误区,如重申报轻保护、重复制轻创新等。